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本地资讯>正文

手工打结丝毯技艺 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时间:2014-12-06 13:49:48    来源:南充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12月3日,文化部公布经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阆中丝毯织造技艺跻身传统技艺扩展项目名录。“这门技艺成为,‘非遗’,可谓喜忧参半。”业内人士刘宇说, 曾经无限风光的阆中手工打结丝毯已经“濒危”到需要保护的境地, 当务之急是培养年轻一代的手工打结丝毯生产和研究人才。
明朝出现丝毯编织作坊
  据阆中市文化馆副馆长邓小东介绍,丝毯编织技艺是阆中市辖区内百姓代代相传的传统手工技艺。自明朝开始, 阆中就出现了丝毯编织作坊,清中期,丝毯编织成为城镇很多家庭的主要谋生职业。
  解放前阆中有张家花卉、 薛家山水、 大佛寺李家佛像等,家族作坊10余家, 这些作坊大都源于清中晚期, 一个家族数代人都从事丝毯编织工作, 经过累积形成各自不同的图案风格并代代相传。 当时阆中手工打结丝毯销售有两条道路,第一是在保宁镇、江南镇装船,经嘉陵江顺流而下至重庆, 后经长江运至上海,第二条道为陆路,经剑阁、梓橦至成都销售。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因其原材料讲究,技艺独特,所以产量一直较低,价格昂贵,购买者,于各地达官贵人。

工艺复杂 每平方米打结点达100万个
  从阆中市非遗办的申报资料上笔者看到,阆中是当今全国仅存的以蚕丝为原材料,不间断传承丝毯编织技艺的,地区。阆中手工打结丝毯制品分为地毯和挂毯两大类,以桑蚕丝为原料,图案以自然景物、生肖、民间故事传说、建筑纹饰、传统花卉、国画等题材,需要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其,的特点是高密度的手工打结技艺, 毯背每米丝线道数可达1300余根,每平方米打结点达100万个,一个成熟技工每年仅能编织2平方米的丝毯。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第二个绝技是“片剪饰花”,技工根据织成的花卉人物图案,用左右片剪以开、片、剪、投等不同技法进行修饰,突出图案轮廓,使图案凹凸有致,呈现出“浮雕”感。阆中手工打结丝毯被国外专家誉为“东方软浮雕”,其片剪技工被誉为“片剪皇后”。
历史变迁 从鼎盛走向“濒危”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阆中成立轻工纺织集团,手工打结丝毯作为阆中当时,的外贸产品供不应求,丝毯编织工人急速增加,产地开始由保宁、江南两镇向外扩展,几乎涵盖了阆中所有辖区,当时阆中境内丝毯编织作坊达100余个,从业人员1万余名。
  随着时代的发展,本地劳动力大量外出,丝毯技工人员流失特别严重,再加上本地传统桑蚕业快速萎缩,高质量蚕丝供应短缺,丝毯产量也随之急剧下降。
  “丝毯编织技术难度大,要求高,习艺周期长, 当代年轻人多不愿学习。”据邓小东介绍,截至2010年,阆中市能独立编织一幅完整丝毯的成熟技工已不足100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