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京广两地作家热议“老城市新活力”

时间:2019-10-21 14:23:45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上周六,作为第四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十月文学城市对话”活动——“老城市新活力·北京对话广州”在十月文学院举行,这是两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度组织举行城市之间文学对话。叶广芩、刘庆邦、宁肯、张柠、张梅、鲍十、葛亮、付秀莹、石一枫、蒲荔子、王威廉等来自北京和以广州为文化,地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作家相聚一堂。

  作家叶广芩分享了自己对广州文化和城市气质的印象。“我最初接触广州文化缘于《三家巷》这部小说,作品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北京的气韵,似乎在很南很南的地方流淌。它的大气,读起来荡气回肠,那种感觉跟我读北京胡同的作品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广州与北京这两座城市的文学特质,更让作家们着迷。,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刘庆邦说,广州不仅拥有《花城》《广州文艺》《南方周末》等重量级刊物,也培养出很多知名作家,是中国的文学重镇。他认为,北京和广州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而广州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为作家提供了许多创作素材。,作家、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张梅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她认为,一座城市的稳定性对文学创作是有影响的,文学的沉淀是必要的,不能眼花缭乱。她还提到广州文坛的一种普遍现象,即许多活跃在广东的作家都不是广州本土人,描写广州的作品也不是在广州创作的,这种现象或许也是“老城市新活力”的一种体现。

  ,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宁肯着重谈到了“文学与城市”的关系。他谈及,无论多么老的城市,在文学表达层面都会有新的东西,因为文学要追求新的可能、新的认识、新的反思。同时,新城市也同样被这个地域老的传统和历史所影响,这也是文学创作必须要面对的。青年作家葛亮在对谈中讲到,北方的文化是叶落归根、安土重迁的,有很多所谓“土象”的东西,南方文化更加偏“水象”。他在阅读北京作家的作品时,可以体会到生活经验的相互撞击但又存在着相互融合与认同。在他看来,正是南北之间文学的“撞击感与融合感”,使得中国文学更加完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