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本地资讯>正文

海淀适度规模恢复京西稻种植

时间:2015-06-08 16:47:29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据北京市农业局消息,为了传承千年农耕文化,保护百年种质资源,建设稻田湿地,再现稻花飘香美景,让广大市民品尝到记忆中老滋味,北京将适度恢复京西稻种植。

  在上庄镇西马坊村插秧现场,农户在稻田中插下一棵棵秧苗。胭脂米、紫金箍、银坊、水源300粒等十余个老稻种将在海淀区开展保护性种植,建设稻田湿地,再造十里稻花香的美景,同时,让市民品尝到记忆中的老口味。

  海淀区上庄镇主管农业的辛果副镇长介绍说,京西稻种植历史可追溯到西晋,在京种植历史已有千年。元代开通通惠河后,海淀一带水稻种植逐渐扩大。明代形成一定种植规模。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多次修浚永定河,为水稻种植扩充了水源。康熙年间,“京西稻”始定为“贡米”。乾隆皇帝在颐和园外开辟稻田千余亩,种植其下江南带回的水稻品种紫金箍,所产稻米归皇帝享用。1949年后“京西稻”种植面积扩大,品种也不断更新,从上世纪50年代的“小红芒”、“双码头”到60—70年代“银坊”、“水源300粒”,80年代的“越富”及“越富3系”等。玉泉山水水质清凉清澈,以其浇灌稻田,加之周边土地肥沃,所产稻米籽粒饱满,光润透明,蒸饭富有油性、清香可口,熬粥呈茶绿色,故有“京西稻米香,炊味天知晌”之说。因此,京西稻并非特定品种,而是适宜品种与当地特定的风土环境融合的产品。

  从2000年起,由于水资源匮乏,京密引水渠不再供应农田用水,海淀区种植结构大幅度调整,水稻种植面积每年以1-2万亩的面积锐减。到目前仅在上庄镇的西马坊村、东马坊村、上庄村、常乐村、西北旺镇永丰屯村及四季青镇玉泉村保留有水稻面积1700亩。

  近年来,海淀区大力保护和推广京西稻文化,设立京西稻耕读文化园,举办插秧节、收割节等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休闲体验。

  2014年区农委、农科所制定了京西稻保护性种植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京西稻品质为核心,以稻田生态景观与标准化生产为着力点,打造集优良生态环境、优美农田景观、优质水稻产品为一体,融合传统农耕与现代技术的优质高效示范田、优美景观生态田、优秀农耕文化展示园,成为融农业、旅游、文创于一体的高端农业平台,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