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众参观精品文物。本报记者 张立朝/摄 |
本报讯(记者刘菲菲)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昨天,园博馆京津冀历史文化联展之“避暑山庄·外八庙,瑰宝大展”拉开帷幕,展出的110件(套)馆藏精品文物,均为近15年来,大规模公开对外展出。
据了解,本次展览精心遴选了110件(套)馆藏精品文物,包含玉器、瓷器、珐琅、钟表、挂屏、书画、家具、武备、御用丝织品等展品,数量众多、种类齐全,造型、工艺精美绝伦,代表了清代工艺发展的,水平,无论从文化内涵、艺术感染力,还是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方面,都堪称国之瑰宝。这些展品均为近15年来,大规模公开对外展出,其中包含20余件一级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文物中有28件还是,与公众见面。
展馆内,紫檀三镶花鸟玉如意、乾隆御制“斗鹿赋”玉册、慈禧绘松鹰图、康熙御笔临董其昌书等文物让人大开眼界,一级文物清紫檀边串珠绣象挂屏尤为引人关注。挂屏以紫檀做边框,以蓝江绸为底,上绣竹石、溪水、牡丹、桂树、大象等图案。象背驮宝瓶,瓶内插有珊瑚、如意、犀角等杂宝,寓意吉祥。令人赞叹的是,巴掌大小的象身是由7200多粒小珍珠穿制而成,工艺精湛,体现了工匠的独到之处,在宫里是极为考究的御用珍品。
通过参观展览,让更多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些凝聚着人类智慧结晶的国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