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房山区深山“捕鼠医师”

时间:2018-05-08 09:40:01    来源:京郊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刘朝晖在山里布下蝇笼。孟毅/摄

    ▶“捕鼠医师”在制作老鼠标本。孟毅/摄

  在房山区十渡镇的大山里,经常能看到一群身穿长裤、长褂、防蚤袜,戴着帽子、橡胶手套,手拎蝇笼、鼠夹等器材的人。他们是来自房山区疾控,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的疾控医师。

  他们有着医师的职称,却不在医院为人治病,而是在大山里监测蚊、蝇、鼠、蟑、蜱、螨等寻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病媒生物,开展抗性试验,研究消杀方法。因为经常在山里和老鼠打交道,他们被人们称为深山里的“捕鼠医师”。

  笔者跟随着“捕鼠医师”们的脚步上山,对他们的工作一探究竟。车停在山脚下,医师们穿上了专业的防护装备,准备上山,去查看前,布下的100个鼠夹有何收获。

  山上丛林密布、杂草丛生,根本找不到路。“我们要捉的是野鼠,所以鼠夹必须下在野山上。”“捕鼠医师”王广文拨开齐腰高的草丛,在前方开路。野山非常陡,向上攀爬了20多分钟,笔者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才到了下鼠夹的地点。

  放下装备,大家开始分头找鼠夹。“这里一只!”“这里也有一只,还活着呢!”大家将所有找到的老鼠聚集在一起,进行分类登记。“这是仓鼠,这是大林姬鼠……一共四雄三雌。”“这只活鼠比较完整,可以带回去做标本。”

  鼠类清理完毕,他们紧接着开始了收捕工作。“蝇笼里面的苍蝇要带回去细细观察,少见的品种还要制成标本。”刘朝晖是队伍里,的女同志,可对于这些鼠、蝇,她不仅不害怕,而且干起活来细心、利落,丝毫不逊色于男同志。

  上山容易下山难,又湿又滑的陡坡,两边是长着刺的荆条、野草,让人寸步难行。刘朝晖拿着几十个鼠夹,快步走到队伍前面。“跟紧我!”在她的帮助下,笔者才顺利地下了山。刚松了一口气,才发觉胳膊上已经被蚊子叮了几十个包。刘朝晖拿出一瓶药水递给笔者,“叮你的是伊蚊,很厉害呦!隔着衣服都能吸血,要小心!”

  短暂的休息后,医师们又赶往下一个地点,布下了几十个鼠夹和蝇笼。王广文说,为掌握十渡风景区病媒生物的本底资料,有效预防媒介生物性传染,他们开展了为期3年的病媒生物本底调查工作。他们以十渡风景区为,,沿拒马河两岸,根据不同生物环境特点,选取调查监测点,对蚊类、蝇类、鼠类等生物进行诱捕、计数和种类的鉴定,掌握景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媒介生物传染病的预测、预警和病媒生物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控制病媒生物,保障百姓健康,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临近中午,“捕鼠医师”们回到了山下一处简朴的住所,开始制作蝇、鼠标本。他们穿上严密的防蚤衣,清理收集鼠身上携带的跳蚤、蜱虫、螨等寄生虫,然后用完整的鼠皮制成标本。王广文介绍说,病媒生物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传播疾病,在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与病媒生物有关的达12种,包括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流行性斑疹伤寒、登革热等。在不同场合,它们的骚扰、叮刺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休息等消极作用同样不可小视。

  简单地吃过午饭后,医师们顾不上休息,因为他们还有两座山上的鼠夹需要收集,并要布下新的鼠夹。日落前1个小时,他们要到景区游客较多的地方布下诱蚊灯来捕捉蚊虫,日落后2个小时再收回灯。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包括司机在内的4名工作人员必须兵分两路工作。

  “作为疾控医师,我们的工作就是全力开展科学防制,将病媒生物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达到消除危害、预防疾病的目的。”王广文说,和其他医师一样,疾控医师的工作同样是为了百姓的健康,不是治病,而是防病。这份工作很少被人知晓,他们默默地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通讯员 韩苗苗 孟毅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