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擦亮首都这张金名片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时间:2017-09-20 15:59:34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5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北京工作,多次深入胡同、社区、学校、养老院、建设工地,察民情、问民意,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新时期之问。

  5年间,总书记时时牵挂着北京,谋定战略,指明方向,从调整城市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设城市副中心、调整经济结构、治理“大城市病”、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办好冬奥会等方面,对北京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殷殷嘱托重若千钧,浓浓关怀情深似海。“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5年来,北京牢记总书记重托,疏解整治促提升,攻坚克难,首都这张中国的“金名片”正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保护好历史文化风貌,胡同静下来

  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有一条雨儿胡同通往什刹海,齐白石曾在这里住过。这里京味浓、大杂院多。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弯曲狭窄的通道,先后走进雨儿胡同29号、30号大杂院,到庄宝等4户居民家里察看,嘘寒问暖。

  回忆起与总书记的对话,60岁的老住户庄宝连声说“没想到”:没想到总书记能来自己家,没想到总书记问得这么细致,没想到总书记关心的都是邻里间聊的话题,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平易近人。

  正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风貌保护和老城保护作出明确指示。3年多来,北京市认真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东城区按照“腾退、治理、保护、建设、管理、运营”的总体思路,全面开展南锣鼓巷地区修缮整治各项工作。

  违建拆了,路面宽了,胡同安静了……再回到住了大半辈子的雨儿胡同30号院,庄宝快有些不认识这里了。

  今年初,470户南锣鼓巷地区居民搬离以前又小又破的平房,由政府补贴,住进了敞亮的楼房。

  “以前一家三口两代人挤在一间房里,紧紧巴巴,现在换成了92平方米的大两居,舒坦了。”庄宝由衷地说,“最想告诉总书记的,就是我们胡同居民的安居梦实现啦!”

  南锣鼓巷地区16条胡同,形似“蜈蚣”,胡同肌理规整、四合院建筑完好。近年来,由于商业兴起,人流剧增,传统风貌遭到蚕食破坏。

  为传承保护好这片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鼓巷“大刀阔斧”自我整治。申请取消3A景区资质,出台保护管控导则,低端业态陆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创意和老北京特色的店铺。文化味儿回归,古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雨儿胡同14号就是整治工作的一部分,本着自愿腾退的原则,12户原住居民中有7户选择了迁出,5户居民还居住在此院。

  推开刻有“履禄绥厚 德义渊闳”门联的朱红大门,14号院里宽敞整洁,石榴怒放、丝瓜翠绿。“原先可不是这样,家家盖小厨房,挤得院子就剩条羊肠小道。”留下的老住户冀红说。

  现在,雨儿胡同以及附近的福祥、蓑衣、帽儿等6条胡同,都推行了平房物业化管理。过境车辆有人管控,路边花草有人拾掇,街巷卫生有人打扫,连屋檐下昔日凌乱的各种线缆都收拾整齐,嵌进统一的金属槽里。随着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深入,东西城区一些原先隐患多、环境乱的老城胡同风貌一新。

  不仅仅是胡同静下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北京以更开阔的视野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保护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实施十大举措,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同时加强城外三山五园地区保护、三条文化带的保护;既全力加强历史遗产的保护,也加强近现代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既重点保护城市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还把范围扩展到了自然山水,包括恢复城市历史河湖水系、恢复山水田园的自然历史风貌等。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根基,北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精心保护好这张金名片。”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建设好城市副中心,生态美起来

  建设好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走进通州区潞城镇,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北京市委市政府新的行政办公区正加紧建设。

  今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工地考察。“整个施工现场都沸腾了,总书记与工人一一握手,我们向总书记报告工程建设的进度、亮点,总书记边听边问。”办公区工程建设办主任郑志勇回忆当时的情形,仍然激动。

  “总书记要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郑志勇说,“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都一一落实在实际工作中。”

  整个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面积为155平方公里,占整个通州区906平方公里的1/6,行政办公区建设面积为6平方公里,建设中的是一期工程。

  “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环保零超标、工期零延误、廉政零风险”,近6000名工人施工,4天一层,目前办公楼外立面安装完毕,即将启动内部装修。“建设和装修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标准执行。”郑志勇说。

  源头解决“城市病”问题。地下,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统一进管廊,井盖多、管道多、拉锁多不复存在;室内,用地热制冷供热,更节能;室外,雨污分流,雨水自储……

  视察期间,总书记特别关心工人的安全问题,腾退居民的回迁问题。潞城镇镇长吴孔安告诉记者,居民全力支持副中心建设,通州用最好的地儿安置回迁居民。

  2月24日,习近平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听取通州区历史文化、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介绍,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

  精心编制规划,是副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总书记心中,“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未来的副中心,北运河穿城而过,潮白河绕城而行;市内有城市绿心,东西部有开阔的城市绿带拱卫,周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河湖公园等13个公园环绕,水城共融、蓝绿相间。

  “通州与河北廊坊北三县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将是协同发展的一个具体举措。”北京规土委总体规划处的同志告诉记者。

  5年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巨大变化。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北京为核,以通州和雄安为两翼,带动京津冀发展,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体系,联系越来越紧密。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奋力跑起来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格外牵挂的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中关村:7月17日,总书记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细细过问基础研究,作出重要指示;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各同志来到中关村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关村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5年来,中关村牢记总书记嘱托,肩负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重大技术不断突破,重要成果持续涌现,在部分领域已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近日,我国新一代移动芯片——麒麟970处理器发布,这是全球首颗内置神经元网络单元(NPU)的人工智能处理器,其关键技术,来自中关村示范区的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中关村已在人工智能、原创新材料、生物科技等领域涌现“百度大脑”、液态金属、抗癌新药等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创制国际标准229项。

  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更多原创成果。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1+2”协同创新平台……在中关村,这样一批新的科研机构,它们“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这些新型的科研机构,能量巨大,科技与经济之间的“鸿沟”,被他们“填平”。

  总书记关心科技,也关心教育。2014年9月9日,他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亲切座谈,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

  “总书记说‘到这儿就没有首长了,都是学生’。”八一学校老校长徐顺意老人说,习近平总书记与师生代表座谈时的一席话,让大家铭记终身。“这么多年过去了,总书记对当年的老师还记得这么清楚,我非常感动。”

  关心孩子,关怀老人。北京四季青敬老院的橱窗里,一张照片定格珍贵瞬间:2013年12月28日上午, 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这里看望老年人。74岁的刘进文老人回忆拿到合影的刹那,“我真是太高兴了,要是岁数小,我得跳起来。”老人的眼里闪着泪光。总书记为敬老院赠送了一架钢琴,还给每位老人送了一床毛毯。那毛毯,老人们都舍不得用,许多老人拿出针线包,把总书记赠送的毛毯缝进被套,当成自己的传家宝。

  “撸起袖子加油干!”北京市委市政府不负重托,砥砺前行。从协同发展,到创新驱动;从疏解功能,到整治提升;从经济结构调整,到交通拥堵治理;从治河还清,到减霾增蓝……朝着和谐宜居之都,北京正一步步发生着真切的变化。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