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一把红转椅,用盲选这一模式惊艳了整个行业,也开启了综艺节目新的黄金时代。5年后,凭借模式作为敲门砖的《中国好声音》改编为《中国新歌声》,依旧是大牌和明星加身,却已经略显疲态。
在版权纠纷和“限韩令”的双重影响之下,多档从国外引进模式,以明星为流量担当的综艺节目,出现改名,改变规则的现象。《奔跑吧兄弟》改名为《奔跑吧》,《我是歌手》改名为《歌手》。但不管是否改名,节目却始终围绕几个套路进行,在口碑和效果的颓势中,业内也产生了综艺节目唱衰的论调。
但另一边,一些国产原创综艺节目却异军突起,成为2017年开年热门节目。《朗读者》邀请到社会各界名人,通过朗读呈现他们的情感,《见字如面》中父亲郑国强在儿子郑艺23岁时写给他的信打动人心刷爆朋友圈。
如果说这些生根于中国文化的节目,唤起了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那《车轮上的美国》这档在美国录制的节目,则用资讯填饱了国人的大脑和眼睛。前不久,《车轮上的美国》中在美生活26年的“美国老炮”王晓麟博士,带着赛麟肌肉车队横穿美国,在节目中给大家带来美国最真实的一手资讯。在户外真人秀,明星访谈扎堆的老套路中,这档节目让观众看到了综艺节目走向“成功”的另一种可能。
没有明星,不买模式,不炒八卦,不套路制作更走心
顶级小鲜肉一集的成本基本每期在人民币500万以上,一档1亿成本的制作费8000万给了小鲜肉,在行内已经不是秘密。一个集结了流量明星的综艺,留给制作的空间又有多少?
《车轮上的美国》制作人段璐瑶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道,以明星的多少,话题流量的多少,来评价一档综艺节目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否过于粗暴?相比娱乐综艺“雷声大雨点小”的做法,《车轮上的美国》节目组更想打造一档“润物细无声”的精品。
明星的费用水涨船高,没有流量明星担纲,制作团队如何制造话题?《车轮上的美国》另辟蹊径,在邀请主持人和制作上下足了功夫。
翻看《车轮上的美国》主持人“美国老炮”王晓麟博士的履历,不难发现他的背景强过许多一线明星:论学历,是拥有四个学位的超级学霸,做律师,是华尔街顶级律所的首位华人合伙人,做老板,做到了世界顶级汽车赛麟的董事长,这个横跨法律界和商界的大腕做主持人,不刻意做节目效果,却用在美生活26年的资讯,吊足了观众胃口。为什么美国的学区房只要租房就可以入学? 美国大学教育严进严出的真相到底是哪般?在美国如何才能买到最具性价比的时尚单品?关于学区房,留学教育,购物海淘这些国人关注点很高的话题,所引发讨论的声量,已经成为比八卦新闻本身更有趣的存在。
而相比户外真人秀,照着剧本演绎的套路制作。《车轮上的美国》节目组在赛麟的滚滚车轮下,用镜头记录了美国生活,“不夸大”,“不隐藏”,用纪录片的真实,将好玩有趣的看点慢慢抛给观众。不玩“套路”的《车轮上的美国》,在满屏“套路制作”的节目中,让我们看到了它的诚意满满。
看过笑过还是看过记住,综艺节目也可以“绕梁三日”
综艺节目是搭台唱了戏,等到赚够了眼球,就拆台散伙留下空空如也的舞台,还是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一些让人回味的余韵?作为综艺行业从业者,“综艺节目带给观众的,除了笑声,还能留下些什么?”这也是《车轮上的美国》节目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见字如面》,为我们留下了一封封诚挚感人的书信,用情感牵引着内心的文化归属,《奇葩说》则用一场场辩论,和一句句直戳人心的金句,敲响了我们思辨的警钟。那么,《车轮上的美国》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为什么我们依然感到文化的匮乏,资讯的缺失?综艺节目作为面向大众,寓教于乐的载体,当然有必要承载起这份责任。
短短十集,在每集二十多分钟时间里, 由“美国老炮”王晓麟博士带领的赛麟车队,自东向西5000公里横穿美国,小到生活中的日常,大到一个产业链的崛起,在所到之处将最接地气的美国资讯扒得一干二净。 “美国老炮”王晓麟博士如同一位知乎“大牛”,用在美生活26年的真实经历,帮助观众解决了一系列“如何在美国成功留学?”,“美国赛车文化发展有什么渊源?”之类跟他们的兴趣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这些他们也许会用到,也许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资讯,将成为观众生活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也是《车轮上的美国》带给观众的价值所在。
不娱乐,却有趣,不浮夸,却有用。《车轮上的美国》就是这样一档资讯节目,帮助我们读懂美国的同时,也让我们在这个娱乐泛滥的时代更认清自己的内心:需要看到什么样的节目,需要获取怎样的资讯。第一季《车轮上的美国》虽然已经收官,第二季《车轮上的美国》将在美国重新启程,相信在节目组的真心制作中,我们将收获新的真实资讯和壮丽风景。《车轮上的美国》,继续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