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 各地要闻>正文

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士祥做客卓越教育国学讲堂

时间:2017-11-14 14:27:39    来源:科教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无论是王者荣耀中英俊潇洒、带动全场节奏的剑客李白,还是语文课本中想象力奇特、雄浑奔放的诗仙李白,李白无疑是古人中的“网红”。然而,在众多文人之中,一代诗仙,也只能称为“名士”,而非“国士”。国士,即一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获得官方的认可,方能称为国士,而李白终其一生也未能获得这个认定。

11.jpg

  在百家讲坛主讲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王士祥看来,后世眼中的李白,是淡泊名利、对抗权贵的诗仙,但实际上,李白也曾有过进入仕途,一展抱负的理想。

  王士祥在《说不清的李白》文中指出,李白曾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在科举制真正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盛唐时期,一个志在辅佐帝王的人,为什么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

  作为隋唐以来选拔官员的主要渠道,科举考试寄托了古代文人的梦想,是寒门子弟打破贵族垄断、改变命运的主要通道,也是李白进入仕途的必经途径。王士祥认为,李白心有抱负却从未参加科举的原因有三:一是不屑,唐朝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延誉”,即拜托当时的达官显贵在科举考试的时候为自己提供一些帮助,而在李白看来自己与那些达官显贵是平等关系,又怎会愿意在他们面前放下尊严、低人一等?二是不敢,李白没有户籍证明来说明自己的籍贯、身份,也就不能排除自己的经商嫌疑,而不能提供身份证明、有经商嫌疑的人都不得参加考试。三是不能,李白扑朔迷离的身世导致他不能提供谱牒来证明自己不是工商之家,因此李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综上三点,李白心怀大志却没有参加科举之谜也就可以解释了。

22.jpg

  图片作者:程国英

  在王士祥看来,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不仅改变了古代官员体制,更重要的是对古代文人品格的塑造。“参与科举的考生,不论是否考上,都曾熟读儒家典籍,时间长了,儒家的人文品性就变成了个人的人格魅力”。

  在科举风云中,王士祥强调, “忠直、坚持、利人、恕道”是唐宋文人在科举制的影响下形成的突出品格。其中,诗圣杜甫是“利人”的典型代表,深受经典滋养的杜甫,养成了心系天下苍生的崇高品质,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不朽诗篇。杜甫并不是唯一一个在科举制的影响下跳出“小我”到达“大我”境界的文人,两百多年后的范仲淹同样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身为儒,心系天下。

33.jpg

  (杜甫草堂)

  此后,在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中,不断走出各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年轻人,他们饱读诗书,通过科举进入国家管理系统,却志在黎民。他们字里行间浸润的,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个人价值最大实现的不竭追求。

44.jpg

  (中华之星国学大赛比赛现场)

  为“选拔人才”而制定的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素养的整体性提高。站在21世纪,人才的选拔标准,同样从技能导向,向“素养“提升,而提升素养的钥匙,则藏在孩子每天听说读写所必须的“语言文学”中。

  “读写相长,情智共生”,卓越语文认为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经典中习得”、“实践中养成”、“发展中升华”,在读写的语言实践中,获得情智的共同提升,正是语文作用于孩子成长最为积极的意义之一。而建立在核心素养之上,秉承着“乐经典,慧人生”理念的卓越大语文更注重经典文学所带来的文学素养的拓展与提升。卓越大语文将阅读这一古老的教育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教育理念,构建成为成熟的文学素养体系:引导孩子阅读古今中外经典,通过阅读经典,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为孩子的未来成长积蓄更多能量。尤其在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让孩子在成长的黄金时期,阅读大量的经典,从经典中认知自己、发现自己,有着更加现实的教育意义。

  2017年11月12日(本周日),卓越教育国学讲堂暨第三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启动仪式现场,这位研读历史、以史为鉴的国学大家,百家讲坛主讲人、历史专家王士祥将来到现场。这次,他将带领现场观众,再次钻进历史,从耳熟能详的“大家“身上,揭秘何为“国士无双”!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