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今日指出,创造力的积聚不会造成产业依赖和资源枯竭,核心在于各群体交融,是未来全要素生产力的源泉,创造力的积聚才是城镇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2015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No.8》发布会今日召开。
谈及如何使新型城镇化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蔡昉指出,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中高端,城镇化不能走老路,需强调三点: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是一种必然性,它本身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我们要适应它。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宁要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坚决不能用传统的发展方式去维持经济增长,也不能在依靠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
二是接受结构调整的阵痛是必要的,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如果没有这个阵痛,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实现,发展方式也不能转变。因此城镇化要是推动,而不是延缓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允许阵痛,没有阵痛就说明创造性破坏的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因此生产率也不能得到提高,也不会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三是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而不是在已有的深层次矛盾上再进一步火上浇油,也就是说不再应该以产业为核心推动城镇化,这就是“新”意所在。
蔡昉表示:“按照这个定义这种方式来修订一下城市化的定义,我们说创造力的积聚才是城镇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别是对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有直接的针对性。”
一是创造性的积聚不会造成产业依赖和资源枯竭。现在到处是资源枯竭的问题,现在说“新东北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资源枯竭的一种表现。但是与此同时,如果不改变观念,还推行传统的城镇化,实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还会造成产业资源依赖,未来仍然是资源枯竭。
二是以创造力为核心推动城镇化,必然这个城镇化不能是排斥性的,创意不是某些特定精英集团的专利,而是全体劳动者共同形成的。同时创意也要专心致志,得益于劳动分工。创造力的核心在于各个群体的交融,而不在于少数精英集中在一个地方。
三是创造力是未来全要素生产力的源泉。农民工增长速度上半年只有0.1%,符合人口变化趋势的,未来这种资源重新配置的源泉势微,,的全要素生产率来源就是创新、创业、创意。如果不能开发出新的生产力的源泉,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就打造不出来,也就不能引领新常态。
蔡昉表示:“按照这样的分析找出必要的政策调整,以及旨在获得立竿见影的红利的改革措施这个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也就是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他指出:“这项改革内涵十分丰富,不是简单的给农民工一个身份,而是有一系列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市被包容的内涵。红利也是巨大而长远的,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带来的改革红利是巨大的,是大范围的,不是被某一个推进改革的群体所获得。户籍制度的改革要由,来做顶层设计者,要由,来做督办推进者,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让,来做适度的买单,以便分担改革的成本,分享改革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