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商业人物>正文

重庆大学教授手写110万字教案 学生称惊呆了

时间:2014-10-15 20:07:13    来源:重庆晨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14日,萧允徽教授展示他保存多年的老教案手稿。


    “7本重庆大学萧允徽教授的手写笔记,如印刷一样工整,太震撼!”昨日,袁女士在朋友圈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今年是重庆大学建校85周年,该校档案馆近期展出了部分教师的教案、科研日志实物。其中就有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萧允徽全手写的《结构力学》教案本。印刷体一般的文字、不同颜色和粗细的线条绘制的插图,如此认真的教案让人赞叹。

  “这样的教案我第一次看到”

  萧允徽的这套《结构力学》教案手稿包含7本相同规格的笔记本,由600余幅黑板板书小样组成。

  每一幅小样就是他上课时,一块黑板所要展示的内容。为了让教案更加美观,萧允徽对版式进行了设计:把翻开的笔记本作为一个页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两块黑板),上下部分之间留5行,每一部分的板书只占11行,且空出首行和底行。

  “必须精确到每一个符号、每一组文字、每一根线条和每一种颜色的位置、比例和搭配。”萧允徽介绍说,单是示意图,就有多种线型和线宽加以区分。

  萧允徽估算过,根据这份教案完善后出版的教材大约有110万字。重庆晨报记者任意翻开了几十页教案,都没有发现有错别字或者是涂改的痕迹。

前来参观的大二学生张城说:“我还以为是打印的呢,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手写的。这样的教案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4年时间完成这本教案

  昨日,萧允徽在家中向记者展示了该套教案的老版本。“这些教案不是一下就编成了,前期经过了很多次的修改和完善。”今年75岁的萧允徽头发花白,翻开他的老教案,字迹一样工整,几乎每页都有修改的地方。

  1961年,萧允徽从原重庆建筑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学校,直到2006年才从校领导岗位退休。临近退休时,他萌发了把多年使用的板书式教案整理成册的念头,“主要是想方便青年老师上课。”

  在编写新教案时,萧允徽有时要写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才休息,花了4年时间,终于把《结构力学》教案全部完成。

  2006年8月,萧允徽在原板书式教案的基础上编写了一套教材,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时向使用者提供教材电子版。该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七成多老师用PPT

  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课堂的主要手段,那么手写教案和板书还有必要吗?

  昨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部分在校大学生,在看到萧允徽的手写教案时,他们都感到很震惊。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三学生杨瑾晖说,给他们上专业课的教师年龄集中在40—50岁之间,也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以PPT为主的老师差不多七成以上吧。”杨瑾晖表示,比起PPT,他更倾向于老师上课主要用板书。“我看PPT很容易走神,板书的话就不会,而且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走,容易听懂。”

  而据西南大学大二学生小谭介绍,她学的是文史类专业,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使用PPT教学。小谭觉得大学课堂上有PPT就够了,“快捷、高效,而且有图片和其他视频链接更生动活泼。老师上课也轻松一些,写板书比较费时间。”

  萧允徽曾任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副组长。他认为,流利的口才、工整的书法、能绘出一幅幅精美的插图,是他们那一代教师必须勤学苦练的基本功。而现在技术发展了,这些基本功不但不能丢,同时还要能熟练地制作并合理使用融图、文、声、像于一体的高质量多媒体课件。

   微博互动

  @斯堪的纳维燕:且不说萧老师的观点是否守旧,就这种工程师素养就让人肃然起敬!

  @塞外北丐:来之不易,包含多少心血!

  @兰樱彦鑫:赞!有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好好学习。

  @李准-建筑结构:这一个弯矩图一笔一划,得画二十分钟啊。

  @波纹涌动:用电脑完成这样的教案,效率会更高一些,修改、演示起来也会更加方便。

  @Solar丶:记得上大学时候,老师点着PPT读过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