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97名大学生记者用零钱箱感知社会温度

时间:2017-08-08 09:30: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你可以取走钱、换取钱,也可以留下钱。但金额不要超过7元。最后这个箱子收到的所有款项,将全部用于公益事业。”很快,97个贴着支付宝二维码并有着相同文字说明的零钱箱就出现在各地的街头。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日常生活需要用到零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少。这次活动,大部分同学将零钱箱放置在地铁站、公交站、停车场、早点铺和人流量大的商业街。

  西南政法大学的郭其钰将零钱箱放置在重庆北站地下广场里,一名看似流浪人员模样的人仔细看了零钱箱上的字,注视良久后拿了钱准备离开,此时同样在一旁观察了很久的几位“棒棒”(重庆地区用一根扁担帮行人挑运行李的人——记者注)及时提醒他,然后这名疑似流浪人员又将硬币放了回去。这天下午,这几位“棒棒”多次上前观看,但始终没有拿钱。

  沈阳农业大学的王晨,曾在北京某大型超市入口苦于没有硬币而无法使用购物车。她把零钱箱摆到了超市入口。很快,王晨就收到了一名奶爸的零钱转账。

  更多的人看到零钱箱后选择拍照,也有部分围观群众看到支付宝二维码,选择给零钱箱转账,并且留言“谢谢”。还有同学遇到了自觉帮忙维护秩序的市民,这位同学觉得非常“暖”。

  实践期间,也出现了整个箱子的硬币被拿空的情况,但在参与的大学生看来,拿空硬币的是极个别现象,大家在实践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帮助到了一些需要零钱的人,感受到人心最深处的温暖。

  大学生记者在街头零钱箱旁随机采访了1084名行人。79.72%的受访者认为,街头零钱箱能够提供帮助;64.14%的受访者认为如果街上真的出现了用手机兑换零钱的换取点,是非常实用且充满了正能量的做法;17.79%的受访者对此表示“无感,不会关注”,也有9.24%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在作秀,意义不大。

  手机支付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不带钱包出门。但是,这次实践也表明,在一些必须要用零钱的角落,硬币兑换点的出现的确可以方便市民的生活。

  在活动发起方校媒联盟看来,这个活动最大的意义,就是希望年轻人在社会热点事件面前,不满足于听见看见别人的观点,而是真正走到现实中去,用眼睛去看、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

  华南理工大学的周丽文感受到了城市的温度:有路人认为,零钱箱就像大雨中有人给你及时递上一把伞,你会在那一刻觉得这个城市很温暖。沈阳师范大学的刘启航说:“这次零钱箱活动,不仅使我感受到了国人道德之高尚,也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

  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郭其钰带着500枚硬币,看见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在他看来,其实没有一个善良的或者贪婪的群体的群像,只有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具体的有诉求的人,零钱箱活动,“是呈现,而不是评判;是认识,而不是改造”。

  “这些经历和感受,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校媒联盟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已经结束,但大学生们的行动还没有停止。活动剩余的33416.1元,将用于支持大学生们做公益。记者 董月阳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