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网捞出一条大鳙鱼,渔民心里美滋滋。记者 周林摄
北京密云水库开渔已过半月,今年渔民捕鱼有啥变化?日前,记者跟随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水上分队的执法船探访了渔民捕鱼的过程。
下午2点,水库执法队例行出船执法。“几位老哥,今天出发有点晚啊!”在水泉沟出船点,几艘渔船正准备出船,执法人员向渔民打招呼,并嘱咐大家穿好救生衣。“昨晚捕鱼太累了,今天睡过头儿了。”渔民刘正义说,水库开渔以来,他们的作息时间几乎颠倒了,上午睡觉,下午和夜晚出船捕鱼。中午,他简单吃了碗西红柿鸡蛋面就出来了。
刘正义今年50岁,是密云区溪翁庄镇石马峪村村民,也是水库移民的后代。近20年的捕鱼经验让他成了村里的渔老大,茫茫水面上,他能用耳朵判断出鱼的有无和多少。
“我的船8.4米长,空船加上渔网和两个人,重量就快1000斤了,,载重3吨。”刘正义说,为了保护水库水质,所有渔船不能有外部动力,全靠双手划桨,捕鱼,是个体力活儿。前几天,他们满载而归,从库中划到岸边就要1个多小时,把两个人累得够呛。
记者看到渔船被隔成了6个大小不一的船舱,船舱的深度约1米,其中一个用来装渔网。“我使用的是三层挂网,网眼都大于14.5厘米,有好几片渔网还是16厘米。”刘正义撑开渔网用手比划着尺寸说,他家的渔网由24片网连接而成,每片网长100米,高20多米。
为了确保捕大留小,水库开渔期对渔具有严格要求,网眼要大于14.5厘米。前些年,执法队曾经查没过渔民偷用的小网眼渔具。如今,渔民都很自觉遵守规定,“为了保护水库的生态,我们不能违反规定下网。”刘正义说,从捕鱼收入来说,小个头鱼卖钱少,大个头鱼卖钱多。“小鱼都捕了,下年哪儿还有大鱼?现在,就是让我下小网,我也不下。”
归置完毕,刘正义和搭档出船捕鱼。“从这到水库中得划上1个小时,还得寻找最佳捕鱼点,再下网捕鱼。”刘正义双手摇桨,渔船逐渐调转方向,船头向前进发,身后留下一道道水痕。
晚上9点,执法队进行夜间巡查。此时,水库里一片漆黑,只能依稀看见远处库边镇村里的灯光。不多一会儿,有渔船出现。“万哥,今天鱼多吗?”借着手提灯,执法人员认出了老渔民万明泉。“天一摸黑就下了网,正等着呢。”万明泉正在榨菜就着泡面吃夜宵,旁边还有一瓶开着的二锅头。开渔期,暖水壶、泡面、榨菜是渔民出船的标配,为了御寒,很多渔民还带了白酒。
凌晨5点,天刚微微亮,执法队再次出船。在巡查途中,又见到了万明泉。此时,他起网已接近尾声,船里横七竖八全是鱼。只见他双手吃力地往船上拽渔网,不时地有鱼在网里扑腾。起网也是体力活儿,超过千米的渔网全部起完通常得几个小时,让人腰酸背痛。正说着话,一条大鳙鱼被起出网来。万明泉双手拣出大鱼扔进鱼舱,“10来斤吧。”在停留的十多分钟里,他收了十多条鱼,不时还有大贝壳。有时网中掺杂有小鱼,万明泉拣起来顺手又扔回水库中。“保护水库的生态环境,小鱼咱不能要。”
很快,万明泉把渔网整理好,开始往岸边划去。“水边有人等着收鱼呢。”循着船的方向,记者发现岸边停着一辆货车。船一靠岸,收鱼的小伙儿赶紧拿出鱼框装鱼、过秤,他要把新鲜水库鱼尽早运到市场。
“捕鱼这么多年了,今年明显感觉到水库鱼的个头儿变大了、种类也多了。”说起鱼的变化,万明泉很起劲。前几天,捕到了几十斤的胖头鱼和十来斤的鲤鱼,把他给乐坏了。“往年,五六斤以上的鱼,十条里难找出一条,今年,这种大鱼多的是,至少占一半。”开渔十多天,万明泉已经收入万余元。
好水养好鱼,水库鱼的变化,得益于近年来密云水库优良的水质和严格的保水执法。特别是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成立以来,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禁渔期严禁任何捕捞,开渔期严格控制渔具网眼尺寸……一系列的措施,保证了鱼类的自然生长。
好鱼也养水。为改善密云水库水域生态结构,每年春夏的休渔期,相关部门都会向水库投放鱼苗。2016年到2019年,累计投放2130万尾,投放的鱼苗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以鲢鱼和鳙鱼为主的滤食性鱼,它们以浮游生物为食,能够净化水质;另一类是以草鱼为主的草食性鱼,它们可以消化掉水草等水生植物。此外,还有一些青鱼、鲂鱼等来增加水体生物的多样性。冬季前则需要由当地渔民将已经长成的大鱼捕捞出来,以保持水库生态平衡。
早上6点,渔民陆续上岸,水库又恢复了宁静,成群的淡水鸥在水面飞过,激起了阵阵涟漪。(记者 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