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少年宫是乡村孩子梦想起航的地方,让孩子放飞梦想,但也要留住乡愁。
昨日,重庆市2019年乡村学校少年宫第四片区培训暨述职考评会在铜梁举行,多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交出答卷,来看他们是如何让孩子们记住乡愁的。
在龙舞里寻找乡愁
“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清光绪年间的《铜梁县志·风俗篇》上记载着铜梁龙舞的盛况。
穿越上千年的龙舞,不仅是重大节日里的娱乐项目,更象征着舞龙者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精神。如今,在太平小学少年宫中,铜梁龙舞又多了50余名传承者。
2014年,太平小学引进龙舞项目,建设了龙灯陈列室、龙灯制作教学基地,选出50余名三至六年级学生组建了龙灯表演队伍,将龙灯教育文化作为了学校的特色。
为了让学生学好龙舞,学校专门聘请了铜梁区龙灯制作传承人,和老师一起教孩子们扎龙舞龙。
太平小学地处铜梁西郊龙灯采扎工艺久负盛名的太平镇,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学习的进度得到极大提升。2016年,太平小学龙灯制作坊代表重庆市参加了在青岛举办的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获奖,同时连续两届参加铜梁区龙舞大赛获得一等奖。
“这些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舞起龙来精神气十足。”九龙坡区西彭实验小学校长周清容在看完孩子们的龙舞表演后表示,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引入龙舞项目,是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成功的乡愁教育方式。
在乡音里记住乡愁
乡愁随龙灯舞动,也能从川剧的声腔中传出。作为中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川剧,在表演中杂融了民俗风情,并传承了“变脸”“喷火”“水袖”“吹打”等蜀地绝活。
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川剧曾逐步步入低迷,面临着演员青黄不接、人才培养难、演出市场萎缩等困难。
2017年,作为“川剧艺术进校园”的试点学校,铜梁巴川中学在各年级各班挑选了一批喜欢戏曲表演的学生组建了小银杏艺术团,并外聘戏曲专业教师走进校园进行辅导训练。
探索戏曲教学道路,坚持戏曲教学的开发、研究、普及、提高,学校专门成立了戏曲教学课程组,负责戏曲的创编和培训。
两年时间,这些“小戏迷”在重庆市两届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活动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推动川剧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川剧、喜爱川剧,既为川剧培养了年轻观众,又让孩子们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的方式非常好。”
沙坪坝区二塘小学大队辅助员苏栎涵认为,学校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对乡村孩子进行乡愁教育,教他们川剧、山歌、民歌等,可以帮助乡村学校少年宫中的孩子从乡音中记住乡愁。
在年画里刻进乡愁
画画,是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外界事物感受,的手段之一。对于铜梁区小林小学少年宫的孩子们来说,画画不仅得有创造力,还得有熟练的技巧。
铜丝画,属于装饰艺术技术领域,以铜丝、漆包线、铜片为主材,通过缠、编、圈、拧、套、捏、织、刺绣、粘接、镶嵌等手法制作而成,它可以随着人的想象力创意出各种刚毅中透露出隽秀的画面。
这一门技艺,小林小学大部分学生都会,每一幅铜丝画,都需要孩子们付出创意、技巧和耐心。
除了铜丝画,孩子们在少年宫中还练习木刻,经过制版、拓印、刻印三个基本过程,用刻刀在木板上展现中华书法魅力。
古韵铜丝画与刚劲木刻的结合是小林小学的一项创新,一边作画,一边刻上文字解说。通过手工创作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耐心与创造力。
在美味中留住乡愁
学做一道菜,不是为了当厨师,而是为了留住家乡的味道。铜梁区有1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了传统美食课程,通过一道道美食,“舌尖上的乡愁”作为种子被埋进孩子们心中。
铜梁区安居小学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间创建的琼江书院,这里曾是王恕等4位“翰林”就读与执教的地方,4人金榜题名后,当地人把他们进京赶考时带上的安居小吃称为“翰林酥”,“翰林酥”在安居古城拥有两百多年历史,如今也是安居小学学生们的拿手菜。
而在安居古城60公里外的安溪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中,孩子们了解的是茶。茶的起源、采茶制茶的流程,孩子们都能一一道来。
安溪镇是重庆优质早春茶的主产地之一,坐落在毓青山下的安溪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茶艺是一门受所有孩子欢迎的课程,6000亩特早茶基地是孩子们认识茶叶、采茶制茶的乐园。
将传统美食手艺带回人们的视线,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美食教育,让学生“品味”美食文化的厚重和芳香,道道美食的味道是难忘的乡愁。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冯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