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正在安装西南指廊的玻璃幕墙
北京建工集团新机场项目经理、青年突击队队长郭双朝
以精品质量迎接十九大
连绵的阴雨终于停了。昨天中午12点40分,北京新机场西南指廊二层,四名工人正在十几米的高空吊装一块玻璃幕墙,两人站在曲臂车上,两人站在安全吊篮里,里外配合着寻找角度。
“午休时间还有20分钟,这就干上了。”郭双朝站在一旁观察了一会儿,确定工人们操作无虞方转身离开。安全,是这位新上任不久的项目经理心中的一道“红线”。“党的十九大就要召开了,咱得确保建设中不出丝毫差错,以精品质量迎接十九大。”
赶上大风 午饭拌着黄沙塞进嘴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提起十二个字的铁军精神,在北京建工集团新机场项目总承包部的同事心中,他们的80后项目经理、青年突击队队长郭双朝,绝对担当得起。
“他是项目里来得最早的,呆得最晚的。”北京新机场工程2016年3月正式开工,开工之前郭双朝就主动请缨,进入现场做前期准备。“当时可没有现在这个小办公区,临建区域距施工现场北缘也有3公里。他每天都要穿越荆棘杂草和堆土堆泥区步行几个来回。没有水、没有电,几个大老爷们就挤在车里办公,赶上大风天气,午饭拌着黄沙一起塞进嘴里。”
“这点事儿,在工程上都不算辛苦。”郭双朝告诉记者,刚到北京新机场时,他担任工程部部长,负责西南、西北两个指廊的主体结构施工管理。12万平方米的两个指廊,仅钢筋就18000吨。土护降工程、土建工程、钢结构等交叉作业又多,“那会儿是真觉得时针走得太快了,恨不得把分秒掰开来过。”郭双朝笑着说,今年3月的“封顶战役”期间,为了保证打灰进度,包括他在内的管理人员全部亲自上阵,一人拿着一个工具,绑了3个小时的钢筋。
“拼命三郎”式的努力,全看在了项目部同事和工人们的眼中。不久前,郭双朝被任命为项目经理。“这是对我的认可。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和大家共同把这个重点工程建设好,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高空作业 3000人安全时刻挂心
昨天中午,新机场西南指廊正在“穿外衣”,进行金属屋面和玻璃幕墙施工,室内同时进行机电设备安装、管线安装和二次结构作业。
“和普通工程不同,机场工程的系统很多,比如行李系统、特殊广播系统、室外分行区、航灯系统、安检信息系统……很多都需要在二次结构中预留洞口。”郭双朝介绍,指廊里光弱电控制系统就将近20个,比普通工程多出一倍多。“砌墙之前,哪个位置该预留多大的洞口,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金属屋面和幕墙安装的高空作业,更是让他时刻挂心。“指廊单层就15米高,现场3000多名工人,各种安全措施特别重要。”郭双朝指着屋面说,为了保证安全,项目部在屋面下先做了一个三层安全网,安全网之上,又用钢丝绳焊接成立柱,工人们可以把安全带挂在钢丝绳上走动,形成一道网格状的生命线。
工期紧张
开会总结都放在晚上
每周一晚上10点,郭双朝都要召开生产协调会,布置本周的进度任务。“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由于有工人回家过节,某些环节耽误了一点,我要求他们这几天把进度都抢回来。”
晚上10点开会,是这位项目经理的工作习惯。“白天时间太珍贵了,得让大家都留在现场解决问题,开会、写日志、研究资料都放在晚上。”这位“闲不住”的项目经理,白天随时都在工地,今天看屋面,明天看幕墙,后天看机电,从来不停步。
“2003年从学校毕业,14年了,我就一直在工地上,从来没呆过机关,特别适应现场工作。”郭双朝说,2019年北京新机场就要建成通航,这两年的时间,大伙儿还得继续努力,向着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的目标前进。“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来新机场视察时说的:要精益求精,善始善终。”
本报记者 赵莹莹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