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三五”时期开局的奠基之年。“新常态”在此时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换挡期。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变化的不只是政策导向、产业布局,还有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什么是“新常态”?
“新常态”第一次被提出,是今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领导,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7月29日,,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8月18日下午召开的,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月初,,经济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对“新常态”进行全面阐述,从九个方面系统论证了“新常态”的特征。
究竟什么是“新常态”?有经济学家称,“新常态”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
树立新常态思维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GDP增速只有3次连续2至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1年,第二次是1989年至1990年,第三次是1998年至1999年,这3次回落主要是受到外部短期因素的干扰,每次过后又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近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接受采访时说,2012年、2013年,我国GDP增速第四次连续低于8%。而今年的预期目标是7.5%,上半年为7.4%。他认为,这次与以往不同,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中国经济将要告别过去的高速度。
业内普遍认为,过去十年政府主导的大投资,货币信贷大投放,资源能源掠夺式开发、皆大欢喜式、疯狂投机炒作式的增长模式的宏微观环境都已经不复存在了。随之而来的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走低趋稳,投机炒作盛宴不在,泡沫被挤干,投资资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代过去了。无论是中国内地的普通百姓,还是海内外资本都不会像过去那样,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捞到超出预期的回报。
在这样的经济发展换档期,中国内地百姓、投资者对新常态要有一个观念转变和适应的过程,必须迅速转换思维观念,跟上中国整个宏微观经济大环境的转变。如果再用以前旧常态思维做生意、搞经营、进行投资或创业办企业,将很难有出路。
“未来企业家应当把精力放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做实业、搞实体上,放在技术革新创新上,从中获取稳固、持续性的经营利润回报。”一位大型民营建材生产企业负责人黄先生表示,过去那种热衷于投资投机、股市房市里一夜暴富的神话将很难寻觅。他认为,从宏观发展层面看,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新常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变化的不仅是政策导向、产业布局,还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多数经济学家指出,“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
普通百姓最为关心的,莫过于物价。“经济平稳增长,将带来的是物价相对稳定。”专家指出,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维持在2.6%左右的水平,今年上半年更是降至2.3%。
进入2014年,即便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却不减反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及社保改革等领域的投入均取得重要进展。
受惠于始终维持在2.5%增幅以下的稳定低位物价水平,餐饮购物、旅游、娱乐……老百姓可消费能消费的选择更多了。
除了吃穿住行以外,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就业这一“饭碗”问题。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会不会受到影响?大规模刺激政策取消,失业率会不会上升?
7月29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继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事实上,随着简政放权、定向调控、相关产业财税扶持政策等多项改革举措的步步落子,创业环境,的宽松。
“新常态”下,以创业带动就业渐成“新风景”。数据显示,全国新登记企业迎来井喷式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企业168万户,同比增长57%。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158万户,从业人员达1009万人,同比增长43%。
百姓对于经济好坏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收入的增减。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执政伊始就已明确的目标,正逐步走向现实。
2014年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3%,超过GDP增速;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缩小。
但在经济格局转型变化的背景下,不同行业的从业者,感受也不尽相同。新常态下,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正逐渐高于制造业。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产业每亿元GDP吸纳就业980人左右,而第三产业可达1200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飞速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具吸引力的薪酬。相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钢铁、船舶、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举步维艰,这部分从业者的收入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老百姓投资理财的门槛大幅降低,渠道愈加多元化。种种变化,源于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目标的一系列政策指引。
自上月底以来,持续攀升的沪深股市,也显示了大众对经济前景信心的恢复。在机构看来,此次股市的上涨,其原因便就是对新一届政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转型以及反腐信心的恢复,这是推动证券市场从相对低迷转向活跃的根本原因。加上具体行业调整,越来越多投资性资金选择新的投资洼地。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曾表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也会补短板,这也意味着过去那些从增速看表现不甚亮眼的地区、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他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儿、耐度和韧性还是比较大的。本报记者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