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安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持续深化拓展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工作,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平安、顺畅出行。
据了解,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自2017年4月以来,各地大力开展了不礼让斑马线行为的整治行动。整治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深化?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2017年全国查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交通违法同比增8.4倍
斑马线是行人过街的安全线,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是驾驶人的法定义务。可是长期以来,一些机动车行经斑马线时不减速、不停车,造成人车混杂、道路拥堵,严重的甚至会诱发道路交通事故。2017年4月,一场斑马线上的治理行动在全国铺开。
记者了解到,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狠抓不懈、多措并举。在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当地在,路口设置非机动车临时学习点,组织违法行为人参加现场交通安全学习。在山东济南、河南郑州,一些流量大、违法多的路口路段均启用了人脸识别系统,记录交通违法行为并在现场大屏幕滚动曝光违法行为人的信息。为推进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安徽、海南等地公安交管部门会同住建、市政等部门联合开展排查,加强路面养护,增设行人驻足区、安全岛等二次过街设施。
对此,公安部交管局曾用多个“强化”,梳理归纳整治工作的相关特点,比如强化组织推动、强化现场严管、强化科技应用、强化排查整改、强化部门协同、强化宣传发动。据公安部交管局秩序管理处负责人介绍,2017年全国查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交通违法同比增加8.4倍。
开展治理以来,36个大城市中有21个城市通勤日高峰拥堵程度下降
一条斑马线,牵动的却是整个城市的交通秩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城市道路交通高位运行,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开始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城市交通秩序亟须改善。”公安部交管局负责人表示,加强斑马线治理,正是城市交通治理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事实上,自去年4月开展斑马线治理工作以来,社会上也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有舆论认为,这会造成通行效率低下、加剧交通拥堵。
“通行效率不能以牺牲行人的生命为代价。在交通出行中,保护行人、非机动车安全顺畅通行是第一位的。”公安部交管局秩序处负责人表示,“实践证明,随着机动车礼让率的不断提升,交通秩序得到持续改善,交通出行更加安全,反而会促进整体或局部路网通行效率的提升。”有关数据测评显示,开展斑马线治理后,36个大城市中有21个城市通勤日高峰拥堵程度下降、高峰平均车速小幅上升。
此外,针对“是否会增加交通事故风险”的疑虑,公安部交管局秩序处负责人说,现实中确实存在部分机动车因礼让斑马线被后车追尾的情况,但这类事故发生比例远远低于不礼让引发的事故。“这是由于有些斑马线前的预告、提示、警示、标志、标线缺失或者不完善,一些机动车未能提前发现和减速,直到临近斑马线才猛踩刹车、大幅降速。有时候,机动车驾驶人也没有养成礼让意识,甚至开车期间出现分心,这也容易导致追尾。”
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加强科技应用,同步治理行人、非机动车违法行为
如今,公安部进一步部署相关治理工作,着力构建斑马线上的安全文明,努力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根据《意见》,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进一步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的常态化治理。
斑马线上的安全文明,除了机动车的自觉礼让,还离不开行人、非机动车的自觉维护。“下一步,我们在现场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将加强科技应用,同步治理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违法行为。”公安部交管局秩序处负责人说,比如试用闯红灯抓拍警示设备,探索试行曝光违法人员部分信息或者通过事后约谈、通报、追查等方式,予以有效查处和震慑。
此前还有群众反映,一些地方的交通设施和标志标线不完善、不合理,导致过街时间不足、过街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坚持严格执法与完善设施相结合,也是下一步治理工作的重要原则。”公安部交管局秩序处负责人介绍,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应对所有路口进行全面排查,确保斑马线应划必划、信号灯应设必设,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同时,协调住建等部门,在商业区、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交通聚集点附近道路,适当增加过街设施数量,优化行人过街设施。
针对上述问题,《意见》还对“调整交通信号灯”作出相关部署要求,比如对右转车辆和直行行人、非机动车冲突严重的路口,可采取右转专用信号控制;对行人过街距离较长的信号灯路口,可设置行人二次过街信号灯;对行人流量较少的路段斑马线,可采取行人请求式按钮信号控制。
“构建斑马线上的安全文明,归根结底在于人。”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驾驶人会有过马路的时候,行人难免也会有开车的经历,希望广大交通参与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相互礼让,如此我们就会共同拥有更好的交通秩序、更多的交通文明。”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03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