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深度报道>正文

花式“骗老”,谁在中招?

时间:2018-01-19 16:34:4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如今,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受骗上当的新闻。理财欺诈、保健品推销、“以房养老”骗局,甚至传销、非法集资……特别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人口加速老龄化这样一“快”一“老”的新趋势下,针对老年人的骗局也呈现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特点。即使媒体频频曝光提醒,即使不少老人文化程度较高,但仍会掉入陷阱,这背后有哪些社会原因与心理原因?老年人怎样才能远离陷阱?每个人都将老去,如何从制度层面堵漏洞、补短板,让老人们安享晚年?希望我们的报道能推动更多人关注这些问题。

  ——编 者

  “骗老”陷阱五花八门

  除了保健品消费,收藏品投资、高额借款、高息理财也成为老年人受骗重灾区

  “我妈一向勤俭,没想到买保健品这么肯花钱。”天津市河西区居民王霞无奈地说。她的母亲陈英娥今年65岁,是一名退休教师。“一开始她出去遛弯,经常拿回免费鸡蛋、香油、毛巾等,我也没多想,后来她买回几盒保健品,说是可以治疗高血压,花了她3个月的退休金——9000多元!”

  王霞觉得这钱花得不值,劝母亲哪里不舒服就去医院看,不要听信保健品推销员的话。陈英娥却反驳:“我觉得有用就行,再说我花的是自己的退休金。有人买了十几万元的药呢,我花这点你就心疼?”

  陈英娥所住的社区有4家养生馆,里面坐满了老年人。店员在门口看见老人就“爷爷奶奶”地叫得亲,通过健康知识讲座、免费赠送、夸大药效等方式一步步让老年人“上钩”。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朱蓓薇说:“保健品销售中,个别企业夸大宣传,主要受害群体就是老年人。”济南市老年人防诈骗维权中心发布的《老年人法律观念及维权意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32.6%的老年人曾遭遇过诈骗,是诈骗的主要受害人群,其中以营养保健品诈骗为主。

  近年来,欺骗老人消费的花样越来越多。比如,以投资养老公寓为名,以高额回报、提供养老服务为饵,引诱老年人加盟投资;通过举办所谓的理财讲座、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发放小礼品等方式,引诱老年人投钱。

  62岁的北京市民杨楠,没有任何收藏经验,偶然认识了一名收藏品公司的工作人员,被“忽悠”购买了一幅“名人字画”,花了10万元。之后,又有一家自称是拍卖公司的人说可以帮她找客户,将收藏品卖出去,但需要交一笔过海关及鉴定、拍卖的费用。杨楠将5万元汇过去后,再也联系不到对方。

  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对1万名老年人开展的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显示,保健品消费、收藏品投资、高额借款、高息理财成为老年人被骗的重灾区。

  老人被骗原因复杂

  经济上有不安全感,情感上被家人忽略,管理上有不少漏洞

  “投了3万元,就这么打了水漂。”提起几年前的“e租宝”理财投资,天津居民刘东气不打一处来。

  当时,70岁的刘东和朋友一起到天津市某写字楼听投资理财课,高额回报让他心动。“儿子每月要还房贷,还要供孙子上学,压力很大,我想多帮帮他。”抱着侥幸心理,刘东投了3万元。没想到,半年后,刘东发现这里人去楼空,“别说利息,本金也没了着落。”刘东叹口气。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针对老年人的骗局越来越多。即便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不少也难逃骗子“手掌心”。老年人为何这么容易被骗呢?

  ——缺少经济安全感。

  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是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的受益者,有一定储蓄,但普遍缺乏投资理财观念和知识。特别是年轻时没有个人养老规划,退休后收入锐减。很多人不仅指望不上子女,还可能被“啃老”,这都让退休后的老年人倍感经济压力,缺乏财富安全感,容易落入骗子的圈套。

  ——心理需求被家人忽视。

  朱蓓薇说,一些保健品公司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长寿或者患病又不愿意去医院的心理,通过销售人员游说,甚至是雇托儿设局欺骗。而家人往往忽视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平常我们工作太忙,业余时间还得陪孩子上兴趣班,确实和父母交流的时间不多。”王霞说。

  进入晚年,人的体力和精力都在衰退,需要家人关怀。“老年人对关爱、归属的渴求使得骗子有机可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蔡浏阳说,“骗子们不会一开始就向老人推销保健品,其营销过程会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循序渐进地骗取信任。”研究发现,年轻人通常根据对方的行为决定是否投资,但是老年人做决策时容易轻信看上去“靠谱”的面孔。

  ——正规老年服务市场发育不足。

  陈英娥退休后不爱跳广场舞,也没什么去处。王霞说:“我偶尔陪她逛街,她总说那都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适合老人的商品太少了。”目前,许多正规金融机构、营养机构、医疗机构等忽视老年群体需求,很少深入基层开展专门知识讲座,反而让不少骗子占领了这块市场。

  蔡浏阳认为,老年人对传统媒体普遍有较高认同度,一些出现在电视或报纸上的假“专家”“教授”虽然屡被曝光,但还有很多老年人蒙在鼓里。“应尽量多地科普相关知识,让老人接收正确的信息。”

  ——相关部门监管缺位。

  “钱要不回来,骗子抓起来有啥用?”刘东感慨。“相关执法部门在处理老年人骗局案件时存在监管有漏洞、执法有盲区的现象。”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刘俊海说,很多案件不能及时处理,无法给老年人一个说法,再次伤害老年人。

  据了解,监管部门打击违法推销保健品,主要看是否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但很多商家有正规的手续,销售人员往往暗地里向老年人肆意夸大功效,很难取证。对此,法律界人士建议,保健食品常常以会议形式营销,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禁止宾馆、厅堂等场馆机构出租房间用来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由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建立房屋租赁信息实时登记平台,让上述场所保证不为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等会议营销活动提供场所,从硬件上斩断虚假宣传的销售链。

  别让骗局继续害人

  老年人伤财伤心又伤身,“骗老”竟成为一种新职业

  “我爸总念叨钱白瞎了,有时候还自言自语,我真担心他会抑郁。”刘东的儿子刘建民很发愁。

  “我妈只吃保健品,结果没控制住血压,造成视线模糊,去一趟医院,花了不少钱。”王霞说。

  “老年人受骗后,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他人信任度明显降低,家庭成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老人精神上造成很大压力,严重时可能会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陷入消极状态。”蔡浏阳说。

  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往往给受骗老人及其家庭造成很大危害。有的老人被骗走多年积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家人关系紧张;有的因服用保健品不当而出现身体不适,甚至人财两空。

  更严重的是对社会的危害。由于违法成本远远小于违法收益,行骗老年人竟然成为一种新“职业”,一些年轻人甘愿充当陌生老年人的“孙子孙女”骗钱谋生,不寻求正当职业发展。“高收益使违法分子猖獗,污染社会风气,助长不劳而获、见利忘义的不良风气,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刘俊海直言。

  蔡浏阳建议,如果家中老年人被骗,家人不应一味责备,而应给予足够的关爱,多陪伴老人,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多沟通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多为老人普及知识,给予适当提醒。此外,子女与其责怪老人,不如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维权,或到公安机关报案。

  “老年人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迷信理财产品、保健品,其实天上哪里会掉馅饼呢?”刘俊海提醒受骗老年人及亲属,要注意保存证据,如协议书、保证书等。

  “相关监管执法部门,比如工商、食药监、公安等,应铸造监管合力,消除监管盲区,形成监管网络,针对老年人骗局建立无缝衔接的预防和打击机制。”刘俊海说,消费者协会也要做好消费者教育工作,按时发布消费警示;投资者保护公司、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应加强老年人风险教育工作,实现协同共治。

  此外,社区等基层组织以及老年人子女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帮助老年人了解新信息、认清骗局、提高警惕,为老年人“扎好篱笆,看紧钱袋”。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