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月物价指数走低 货币宽松预期加强
本报记者
赵月若雪
根据周二(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0.8%;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1.1%,同比下降4.3%。其中CPI同比,跌至1%之下,创下62个月来新低,在CPI涨幅不断下降的同时,受国际油价和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PPI延续连续35个月负增长的态势,早已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并且在不断刷新纪录。
价格指数压力下的宏观政策
由于春节因素影响,国家统计局不发布今年1月投资等主要经济数据统计,而CPI和PPI自然成为观察当前实体经济运行的一个窗口。中国人民大学发展中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彭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CPI和PPI虽然不能作为判断的全部依据,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现状。他表示,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这一因素会在较长时期内持续显现,中国生产能力出现大量过剩,供大于求,引起了物价的下跌,对于工业制造业及房地产等领域尤其明显。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告诉本报记者,当前我国整体物价水平处于温和阶段,并处在历史低点,有“春节错期”等特殊因素的影响,今年的物价水平仍呈现温和增长态势。PPI下降主要发生在传统工业品价格下降上,产能过剩、经济回调都是相关因素。他指出,从未来看,CPI会跌幅收窄,节后一些投资项目开始运转,加上一些鼓励投资的政策支持,PPI也会出现小幅上行,但负增长趋势短期内不可逆。房地产业发展的下行态势对改变产能过剩的局面也有不利影响,而未来,“一带一路”等“走出去”战略对消耗产能有一定的作用。
在胡迟看来,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中高速增长的新时期,不可以与之前高速增长时期相提并论;另一方面,这几年我国致力于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在这一目标完成之前,PPI的转正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彭刚认为,当前我国政府工作的,之一就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然而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相应的针对不合理结构进行调整的政策又多有滞后效应,虽然从表面数据看似乎意味着经济在衰退,但是内在影响却是长远的。
“我们所谈论的新兴产业、服务业等创造就业的新崛起领域,实际上很难独自支撑起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政府强调的技术创新等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运作过程,有些技术周期长达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彭刚说,目前的宏观政策大部分不是立竿见影的“灵药”,结构调整就像人大病初愈一样,需要一个恢复的过程,我们要有思想准备,去承受这个比较艰难的时期。
彭刚说,未来一段时间,宏观经济会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在全球经济衰退危机影响下,中国经济向好,但不可盲目乐观,全球都面临通缩的压力,且中国经济除了通缩外,还存在着,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高杠杆、泡沫化”问题。他指出,如果市场能够有效配备要素的话,政策不需要过多干涉,但当前这一特殊时期正是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引导的时候。
在他看来,之前过分强调政府对于经济的“不干预”,而在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改变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例如降准,就是一个开端,宏观政策应该更加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来活跃经济,创造经济发展的条件。
货币宽松预期加强
在谈到有观点认为两项价格指数反映出通缩的周期性问题时,胡迟认为,我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从PPI数据来看,通缩迹象很明显,但这种工业通缩在一定程度上正反映出 “结构性转变”正在进行,且这一进程将是缓慢的和渐进的,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他看来,这种通缩是非典型的通缩,即出现了一些通缩的迹象和特征,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通缩,实际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水平呈现分离发展状态,经济增长仍然保持较好水平。
尽管央行上周已经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在如此欠佳数据的影响下,业界普遍预测,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窗口或将再次打开。招商银行(600036,股吧)报告称,从对冲流动性萎缩的角度来看,此次降准的环境与前两轮大不相同,效果并不会特别明显。如何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将是央行下一阶段施政的,,在全面降准+定向宽松的基础上,进一步降息只是时间问题,预期节后降息的步伐将会跟上,且大概率是对称降息。
胡迟告诉本报记者,按现在的情况来看,接下来的货币政策仍有可能还会继续保持宽松态势。他指出,,强调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货币政策所定的总基调是稳健,但在实际执行尺度上,可能会较宽泛一些。
胡迟说,我国当前不再使用“水漫金山、大水漫灌”那一套做法,而是采用定向工具来提高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目的性,虽然是放宽,但幅度却没有以前那么大。“这种政策设计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