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热点评论>正文

莫把"都市剧"拍成"炫富剧"

时间:2017-07-29 10:33:20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文艺九局

  犹记当初,电影《小时代》系列因被批“纸醉金迷”乃至“拜金”,至今仍备受争议。但这股“纸醉金迷”却并未绝迹,而是转战到了电视荧屏。

WechatIMG185

  如近期,改编自亦舒同名小说的《我的前半生》正在热播。虽然不可否认该片在探讨情感和当代女性家庭观上的价值,但实际上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却多被片中刻画的豪奢生活所吸引,“八万块钱的鞋”“陈俊生的年薪”“包包是什么牌子”成为网友搜索该片的热词。随后,“豪奢生活是否真实”也被纳入议题,有网友自曝“丈夫年薪150万,仍然买不起8万元的定制鞋”,成为刷屏朋友圈的爆文。一时间,“钱”和“买”成为了《我的前半生》的代名词。

  相近的情况出现在近年另一部爆款电视剧《欢乐颂》中。同样的富裕生活,同样的“包包是什么牌子”文章刷屏,如果说口碑尚佳的《欢乐颂1》还较好地还原了“社会众生相”,那么颇受争议的《欢乐颂2》则是因过多描写了“海归女精英”“青年总裁”“富二代”空中楼阁般的奢华生活,而被批“疏离”“做作”。另外,片中一些对奢华生活和金领精英的刻画也被指“不真实”、是“皇后用金锄头锄地”式的空想。

  仔细盘点一下近几年的“都市题材影视剧”,不难发现,“香车”“豪宅”“总裁”“奢侈品”越来越多地现身于剧中,金光闪闪地挑逗着观众和媒体的神经。二十多岁身负千万身家,三十出头掌控一城命脉,在剧中圈子里还只是个中等水平,直让观众看得怀疑人生。都市剧,隐隐然有了变成“炫富剧”的趋势。

  诚然,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满足一下观众对于极富裕阶层的想象,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但如果只把眼光放在金字塔最顶尖的一小撮,甚至将豪奢生活当成重要的卖点来炒作,那么这种“想象”与“窥探”则难免会有些“意淫”和“猎奇”的意味了,离观众的日常生活也会越来越远,从“都市生活”变成了“金钱神话”。早年曾有段子调侃某行业是“工资3000的人看工资8000的人教工资20000的人花钱”,这样的调侃自然是对某些行业的偏见,但放在现在的奢华都市剧里,倒是贴切了许多。

  同时,因为主创人员自身社会阅历的局限性,过度渲染豪奢生活时,也难免有力所不逮、露出马脚之处。比如《我的前半生》“八万元定制鞋要月入多少能买得起”的话题,已经展现了观众对于剧情真实度的质疑;而《欢乐颂2》中主角安迪放言要在欧美金融市场“你做多、我做空,你做空、我做多,我宁可自损一千,换你八百”的豪言壮语,被网友戏称为“巴菲特看了流泪,索罗斯看了沉默”,也反映了主创团队并不了解他们描绘的“顶级资本游戏”。这种破绽一方面成为观众的笑柄,另一方面若角色的财富没有与之相配的能力作支撑,则一切“奋斗创富”或者“女性独立”的高大上口号都成了狗肉摊上的羊头,从而使片子“催人上进”的价值被消解,变为纯粹的“财富陈列室”,拖累了全剧的三观水准。

  都市题材剧当然不需要讳言财富。想当年《蜗居》《奋斗》等都是名动一时的都市题材电视剧,虽然其中也有对物质生活的描写,片子本身也有一些口碑争议,但并没有被人扣上“奢华”“拜金”的帽子——所以说观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能够分得清“正常描写”和“大力渲染”的区别。

  如今想来,或许正是十年前美国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打通了“电影”和“奢侈品牌”,从而“启发”了国内影视业者,自此国产都市剧中豪奢元素愈加详尽露骨,一些制作方甚至以此为荣,以至于今日风气。

  不可否认的是,“浮躁”与“向资本看齐”确然是近些年来都市中颇成风气的价值观,而影视剧迎合观众口味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凡事都应有度,这一方面是影视作品对社会风气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也是为影视作品自身的商业前景着想——君不见,炫富剧好看的收视率背后,是越发不景气的口碑。观众对于浮夸生活的窥视欲,正逐渐被“与我何干”的无聊感所替代,而这条预支观众信心的路,还能走多远呢?(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马涌)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