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国 时评作者
长春市李先生最近相当烦恼,他的儿子小丁当(化名)是吉大附小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结束了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数学考了96分,班里47人,满分的13人,平均分98分。虽然老师没有排名,但在他心里,他已将儿子纳入差等生行列。(1月10日《新文化报》)
罗大佑的歌词里,童年是池塘、榕树、知了、蝴蝶……而如今,城市的孩子们连暑假也不可能享受如此放纵悠闲的夏天了。即使在这种情形下,连上一年级的孩子还要因考试比人家“差四分”而忍受家长的大声呵斥。想想,现在的孩子还真是可怜。
其实,长春李先生的烦恼在大部分城市家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君不见,现在的孩子为能背负起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望,从小便被家长撵着天天去学音乐、学英语、学钢琴、学书法,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孩子仿佛从小就被押上了一列永不停息的“战车”。在这种情形下,不仅父母苦不堪言,孩子更是疲惫不堪,还到哪里去寻找美好的童年、孩提时代的童趣呢?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家长们信奉的金科玉律,说到底是这个社会的教育引导出了毛病。君不见,孩子一出生,一些早教专家便会向家长们侃侃而谈早教的好处;走上街头,随处发放的培训班宣传页上满满都是竞争的残酷;搜索新闻,电视、广播、网络到处充斥着给孩子“健脑”、“增智”的轰炸性信息。家长们长期浸泡在这样的论调中,又岂能免俗?
但让孩子从小就活得这么累,长大后就能优秀?那也未必。君不见,已有多少小时候出类拔萃的“尖子生”长大后“泯然众人矣”,也有很多从小成绩平平、调皮捣蛋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却创业当了老板,成了各行各业的精英。
由此看来,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竞赛,输赢并不在起跑线。与此相类似,早期教育也只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中的其中一环,不能说它没有意义,但它,不会决定人生的成败。
盯着孩子的分数,盯着孩子的排名,一方面说明是社会教育出了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长的急功近利。笔者建议,对待孩子的成绩,家长不妨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果真要盯,那就盯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盯盯孩子的道德情操,盯盯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达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目标,这比光盯孩子成绩,而其他一无是处,将来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人来得更重要一些。
今日话题出书啦!点击购买《是真的吗—你所知道的健康常识往往都是错误的》
【更多新闻解读,微信添加公众账号“今日话题”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