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热点产业>正文

生孩子这种事,就别劳烦公开信了

时间:2016-09-27 16:42:06    来源: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吴龙贵 时评作者

宜昌公开信中虽没有强制之意,但公权力的介入,尤其是公开信这种特殊的形式,还是难免给人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从而构成道德绑架。

9月18日,湖北宜昌市卫计委网站挂出一封《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致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呼吁“年轻的同志要从我做起,年老的同志要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子女”,宣传生育两个子女的好处和一个子女的风险,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第二个子女。

去年11月“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并未迎来想象中的生育高峰。有调查显示,全国符合二孩政策的育龄妇女人数在5000万以上,但真正有生育意愿的不到三成。相比之下,宜昌的情况更突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调研报告显示,宜昌从2000年开始就进入超低生育水平,近些年生育率还在持续下降。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该地区的生育率也未发生明显反弹。由此来看,宜昌希望提高生育率,激发民众生二孩的迫切心情,不是不可以理解。

但在具体做法上,实在值得商榷。从社会发展和人口替代的角度来说,生育率过高、过低,都不是正常的现象。在目前生育率偏低的现实下,生二孩对于解决独生子女家庭的失独和养老问题,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资源短缺的意义,无须多言。不过归根结底,生孩子这种事属于私权利的范畴,应当由家庭和个人的主观意愿来决定。更何况,孩子也决不是想生就能生的,如果条件不允许,再怎么呼吁也生不出来。宜昌公开信中虽没有强制之意,但公权力的介入,尤其是公开信这种特殊的形式,还是难免给人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从而构成道德绑架。

1980年,为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曾面向全国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发过一封公开信。这封公开信被认为是“一胎化”确立的标志——据说宜昌公开信的灵感正来源于此。这显然有东施效颦之嫌,同样是公开信,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意义和效果不可相提并论。36年前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甚至连固定电话都尚未普及,通讯条件落后、信息来源单一,公开信几乎是宣传国家政策的,有效途径。而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公众获取信息再简单不过,公开信这种宣传手段显得格格不入。

不必讳言,宜昌公开信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其内容展示。更直接点说,几大政府部门的本意,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放大公开信的分量,甚至赋予其一定的政治意义。这恰恰是公众最为担心的:会不会因为生二孩意义重大,落到实践中,呼吁和号召就会异化为变相的强制?有没有可能因为政府格外重视,生二孩就成了一项摊派性的任务?这种担心并不多余,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系下,一些政策往往很容易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异化为强力推行。当地政府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只是将公开信发布到宜昌卫计委的官网,近期还将召开新闻发布会,部署更具体的宣传计划,“报纸、网站和新媒体都会利用起来”。这大有把号召升级为动员的架势,而动员意味着什么,大家似乎心有戚戚。

要看到,当前生二孩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养育成本太高——往往是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又未必养得好。因此,鼓励和激发民众生二孩,关键在于提高生育福利,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以及公共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减轻和分担家庭的压力。这一点,在公开信中也有所提及,比如开展二孩生育全程免费服务,进一步延长产假,建立免费婚检、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假期制度……窃以为,踏踏实实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比一封公开信有用得多。

【更多新闻解读,微信添加公众账号“今日话题”收听】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无相关信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