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传统习俗、生死观念未必不能改变、更易,但习俗、观念要慢慢转变,作为催化剂的政策更要考虑到人的情绪和接受心理。
据民政部网站公布,民政部、发改委等九部门出台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其中,“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的说法,引发热议。尽管民政部表示,此举非“硬性要求”,而是意在“鼓励和引导”,但因类似“公公和儿媳葬一起”的段子笑场的民众却难以淡定。
按理说,提倡绿色环保的理念,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并非不能理解。中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大城市,以及一些人口密集地区,墓地供应日趋紧张,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一穴难求”,进而炒出天价墓地的情形。不能让死者挤占生者的生存空间,不仅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是现实国情使然。
不过,好的理念也需要合情合理的现实路径,不能仅仅因为“这是为你好”,就祭出有悖正常人情伦理的手段。此前,河南周口等地推动的大规模平坟,节约耕地、移风易俗的出发点未必不好,结果却引发社会的普遍质疑。
“家人合葬”能够节地吗?当然可以。但问题是,中国人的“人生终点”、“终极去处”,复杂缠绕,情理法纠集在一起,远非一个简单且不乏功利的“节地”可以全面覆盖,进而心甘情愿接受这一制度安排。
国人之重视葬式、葬法,并非完全出于奢靡,而主要是源于一种传统的人生观念。“先人庐墓”也不仅仅是人们看到的一个个坟丘,而实在是生者寄托情感的符号。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则写着,“所有人的生命都是一部历史”。在生与死的河流中,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或大或小的浪花,以及深深浅浅的记忆。
若无视这些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只是强调节地,甚至以夺地为目的,胡乱将家庭成员混搭一起,堆到“单个墓位”中去,节地固然节地,但在普通人看来,“先人庐墓”如何祭奠?清明时节纷飞的泪雨又将洒向哪里?传统文化尊崇的子孙绵瓞、生生不息,能通过合葬墓来承载吗?可见,移风易俗也需要循序渐进。
此外,生态安葬的前提应该是公益安葬。当前,民众在墓葬问题上的支出越来越大,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死不起”的现象。这其中,土地资源紧张固然是一个制约性因素,但有关部门的利益冲动也难辞其咎。
这些年来,尽管殡葬暴利及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公众呼吁多年的殡葬改革却难有切实推进,管办分离也只是喊喊而已,权力之手难以从殡葬市场撤回。在这样的语境下,一味鼓励老百姓“家人合葬”,本意虽好,也难以让人信服。
还有,举凡文化习俗、传统惯例,往往应该自上而下地影响、濡染。如果现实中民众看到的多是有些人群生前多吃、死后多占,又怎么可能先把自己的家人父子委委屈屈地合葬到“单个墓位”?
说到底,随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传统习俗、生死观念未必不能改变、更易,但习俗、观念要慢慢转变,作为催化剂的政策更要考虑到人的情绪和接受心理,切忌操之过急。
来源:观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