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掀起的热潮正在席卷全球,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不安与批评。基因编辑应该向何处发展?是否应该暂缓甚至禁止?是否会导致“定制婴儿”?
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3日在华盛顿发表声明,明确划出了一道不得逾越的“红线”:禁止出于生殖目的而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热潮的主要动力,是被业界誉为“基因剪刀”的CRISPR技术,这种强大的技术可快速而且高效地对包括精子、卵子在内的活体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进行修剪、切断、替换或添加。新技术精度高、成本低,而且操作简单,让基因编辑的“门槛”大幅降低。
从理论上讲,基因编辑可改变特定的遗传性状,因而可用来改造胎儿,让他们不再携带家族遗传的缺陷基因或致病基因。但正如《自然》杂志的一篇社论所言,许多人担心“对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也许会超出原先的范围,不只是消除会致死或让人严重虚弱的遗传性疾病,而是逐渐渗透到消除残疾和小毛病,甚至能够改变外在容貌,进行各种强化——最终导向‘定制婴儿’”。
在这种情况下,对基因编辑研究定“规矩”被迅速提上日程。12月1日至3日,在华盛顿召开的人类基因编辑国际峰会就提供了一个围绕该议题进行公开辩论的平台。该会议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和英国,学会共同举办。
峰会的声明认为,对早期人类胚胎或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研究是有必要的,而且应该继续进行下去,但前提条件是,被修改的细胞不得用于怀孕目的。此外,由于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目前尚未有生殖细胞编辑技术达到医疗标准,因此现在就把该技术投入临床使用的做法“不负责任”。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中山大学黄军就等人宣布,,利用CRISPR技术成功修改人类胚胎的一个基因,该基因上的突变会导致地中海贫血症。尽管黄军就使用的是医院丢弃的异常胚胎,而且没有活性,但这一消息仍在国内外引发了巨大争议乃至严厉批评。但根据此次峰会声明界定的研究范围,黄军就的工作在伦理上完全可以接受。
美国埃默里大学伦理学,主任保罗·沃尔普在一份声明中说,当前对基因编辑用途的主要考虑是,修正致病突变与预防出生缺陷,而不是“定制婴儿”。现在对涉及智力、音乐才能或数学能力等复杂遗传特性的认识还是初步的,没有人知道如何去制造一个聪明伶俐的婴儿。
但沃尔普也指出,如果认为人们不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尝试这一点,也是“天真的”。随着人们对遗传学的认识与日俱增,对遗传干预的安全性更加确定,那么“道德衡量”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也将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