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热点产业>正文

【现身说法】别了,“回乡证”

时间:2015-06-09 09:17:00    来源:南方周末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香港学生无需填写“籍贯”了。

  记忆中第一次回乡是在1975年的冬天。记得是冬天,因为记得双手冰冷的感觉。因为冰冷,我把双手插进大衣的口袋里,此举在海关关员眼中甚觉可疑。是的,我两边口袋都给大人满满地塞了好几包香烟,是准备带给乡亲父老的。是的,我们用尽一切可能的空间,塞满一切可用的物资,,却由于我怕冷而不能完成任务。后来我每次回乡,总是竭尽所能,大抵是要补偿这次错失。七八岁时拿不动太多,就左手提一个铝制烧水壶,右手提一瓶食油;十多岁时多一点气力,就帮忙拉些红白蓝尼龙袋——那时红白蓝尼龙袋是否已面世,有待查考,因为我记得大人会用装一百斤大米的麻包袋载物,而这些麻包袋本身也是一种可以留下给乡亲父老的物资,但我可以肯定那时没有拉杆箱,就算有,拉杆箱在早年是奢侈品,我们买不起。

  这宗“香烟事件”由是成了童年阴影。如果各种记忆不差,哪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每次回乡,总是怕携带的物品会被搜查和没收。有一次,我外婆被搜身,之后再把东西逐件从行李袋拿出检查,她异常愤怒,当关员指着一瓶食油大声问“这是什么”时,她也大声回答:“祖国生油”!我至今仍认为这是我外婆一生中最勇敢的事迹。“祖-国-生-油!”我脑袋里还经常响着这把逝去却又亮堂堂的声音。

  但这种逼出来的勇敢行为,毕竟次数不多。我们每次回乡,心情仍以惧怕为主。我们怕凌晨4点多在往澳门的“庐山号”轮船的卧铺好梦正酣时被大声喊醒,怕在边境被拒绝签发一次性的“回乡介绍书”,怕错过,只有一班往返石岐关闸的岐关汽车,怕辛辛苦苦收拾整齐的,包袋的物资被翻乱甚至没收。多少年来,能把全部要带的物资顺利带回乡下,是最终让我们松一口气的胜利标志。回到乡下住下后,我仍然怕,怕停电,怕蚊子,怕没有厕所,怕去派出所报户口,怕丢失在海关登记过的个人财物(港币、手表、饰物)。有一次,我在乡下住上几天后项链断了掉在身上,误以为丟失,大人们说“啊!你回不了香港了”,我为此哭了半天。

  以上种种情况到了1980年代大有改善,那时我已上中学了,我甚至以此为题撰文投稿,乐观地记录了回乡所见各方面的进步。现在想起来,原来当年也曾真心实意地歌颂过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如今,由于在广州工作多年,“回”这个说法,在“乡”之外,还可以用在香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和广州(我工作和长居的地方)。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亲戚会问我“几时回(返)乡下”了,但我的朋友会问我“几时回(返)香港”,“几时回(返)广州”。既用上“回”字,按理三处都很熟悉,但有时却哪里都很陌生。我回乡,已经不容易听到乡音(隆都话)了;我回港,经常有港人觉得我是陆客而努力地跟我说普通话;我经深圳回广州,明明自己的家就在那里,但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当然要持回乡证入境,小时候入境过关时的恐惧,至今仍会不时浮现。本来,在一切都电子化的今天,按理是不用看入境工作人员的脸色的,可验证机器不时失灵,所以偶尔还是会被叱令“摘掉眼镜”或“站开一些”,以使机器运作正常。本来,我是没有什么物资要带回的,也不像过去跟家人回乡时为了多带几瓶祖国生油而要冒逃税之险,但我每次经过海关,还是有点恐惧,还是想快点走过。后来我发现,走得越快,就越发可疑,越会被拦截检查,于是我学会故作镇定,放慢脚步,从此大多能顺利过关。

  毕竟,“回乡证”已改称“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多年了;毕竟,香港的教育局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向中小学下达指示,谓学生手册不须设“籍贯”一栏,我小时候循爷爷教导在籍贯一栏填写“广东省中山县”的经验,已经,了。梦里不知身是客,一个“回”字,岂是轻易用得!

  (作者为中山大学教授)

 

       ——内容来源:南方周末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