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热点产业>正文

姬十三的慕课表:日常思考的陷阱

时间:2015-05-13 14:58:52    来源:FT中文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我犯错了,难道我自己不会知道吗?”我们总以为自己头脑清醒而理智,并引以为荣,然而无论是剧中自视甚高的天才物理学家,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都会常常不自觉地陷入各种误区。

  比如,微博上的“锦鲤”为什么那么灵?实际上,拜锦鲤不过是到寺院里烧香请愿的一种变体。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少数人凑巧转完微博就走了好运,于是回来“还愿”,让这条锦鲤显得更加神乎其神,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幸存者偏倚。只要有人转发微博称自己实现了愿望,其他人就更容易跟风:反正转一条微博也不需要什么成本,万一真的灵验呢?

  世界上的种种神奇,一部分来自生活本身,另一部分来自人的主观感知。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渐渐意识到,大脑有时候也会陷入误区。昆士兰大学的一位认知心理学教授詹森•唐恩(Jason Tangen)开设《日常思考的科学》,去年第一次开放的时候吸引了7万多名学习者报名。现在,学堂在线引进了这门课程,为视频配上中文字幕后再次开课。

  唐恩邀请了21位专家学者来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有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有《流言终结者》的主持人亚当•萨维奇(Adam Savage),还有其他研究决策、误解等各方面的心理学家。课程介绍了许多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和精彩案例,比如,的“知识的诅咒”:向别人解释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默认别人和我们掌握了同样的背景信息,导致说话的人往往感觉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听众还是一头雾水。这种现象其实是教育、科普和沟通方面的一大阻碍,掌握某个知识的人很难体会其他不知道的人是怎么想的,也就不了解对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知道更多的信息不能自动让人变得更聪明,相反,你能获得的信息越多,就越考验你鉴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而心理学研究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能让我们多一点自知之明,对日常生活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内容来源:FT中文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