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决定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时还针对农信社、村镇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额外降低0.5-2个百分点。
应该说,央行此次降准势在必行,属意料之事,只是降准幅度大大超出预期,1%的降准释放了13000-15000亿元资金,再创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新高。而对此次降准作用,社会各界形成了一致看法:一方面,利好房地产和股市,房地产业会止跌回暖,有利防范房地产继续下滑加剧中国经济衰退,重振中国股民信心。另一方面,有利改善企业融资环境,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扩大银行资金运用规模,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
在目前经济形势下,降准固然需要,但引导降准资金合理流向更重要。因为近几年来,实体经济融资贵、融资难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除了实体经济本身存在一些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要求之外,一个关键因素还是虚拟经济占用资金过多,资金并不愿意主动流向实体经济,这是降准难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障碍。
应该承认,自去年11月22日和今年3月1日央行两次降息,叠加效应已经显现,企业融资成本已有所下降。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3月末,企业融资成本为6.83%,比上年末下降1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下降50个基点。但实体经济融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观,过多资金流向了虚拟经济如股市、楼市及产能过剩、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且银行收费项目居高不下,银行名义贷款利率虽有所下降,但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仍有较大压缩空间。
可见,如果认为降准了,实体经济所有困难就会迎刃而解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缺乏后继配套政策措施,甚至完全将资金流向裁量权交给商业银行,实现资金配置市场化,那降准功效必然会被大打折扣:一是资金趋利本性,会诱使资金继续流向楼市和股市,虽然楼市升温可让其上下游系列产业解套,为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做出贡献,但会使中国经济重走对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单一依赖老路,对扭转中国畸形经济结构无益;资金过多流向股市,会进一步加剧股市投机泡沫,使实体经济难以获得足够资金“输血”,无法摆脱融资难困局,会使中国经济恢复的基本面变得更加糟糕。二是由于对降准资金缺乏有效政策引导,会使银行将充足的流动性和信贷资金“绕道走”,出现流向变异,导致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更虚。三是现在商业银行资金面总体宽松,并不缺乏流动性,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贷比低,资金找不到合适出路,降准释放逾万亿流动性,更会迫使商业银行将资金留在银行体系内空转,或绕开监管部门监管,流向其他非标信贷资产领域,加剧金融风险。
显然,仅有降准还远远不够,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内外不利局势,引导新增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领域,迫切要求,政府着力建立降准资金流向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等长效机制,否则,即便不停地降准,直到取消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也无解实体经济资金困局。
首先,对降准资金流向进行全面监控,确保资金向股市、楼市和实体经济合理分配,防止资金过度涌入某个领域而消弭降准功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商业银行进口“窗口”劝导,建立风险补偿、担保、保险、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激励制度,调动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动力,进一步增强银行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支持力度,防止把降准资金投放到产能过剩行业和“三高”落后产能项目上。
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扶持项目研究、创新信贷模式、增加信贷供给,把释放流动性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应把降准资金留在本地,防止资金倒流城市出现非农化倾向,确保“三农”信贷投放稳步增长。围绕,近期有关支持实体经济精神,大胆创新“三农”信贷方式,切实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
再次,监管当局加强监管引导,使降准资金流向不偏不倚,流入最需要的实体经济中去。根据降准货币政策要求,对商业银行完善相应降准资金流向考核体系和监督机制,督促商业银行将降准资金用在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上,防止降准资金通过各种暗道流入大型企业、股市和楼市现象再发生,使降准货币政策真正发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