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热点产业>正文

财政新常态下先学会不浪费

时间:2015-04-13 09:20:46    来源:中国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伴随着经济增速放慢的脚步,已延续了20多年的财政收入高速增长,也终于收紧了步伐,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

  按照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两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7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值为11.1%。不仅如此,辽宁、青海等地还出现了负增长。特别是辽宁省,下降幅度高达17.9%。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各级政府始终抱着“好日子先过”的心态,在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也水涨船高。因此,面对财政收入增速放慢,被推上高平台的财政支出却难以控制,形成不该涨的已被推了上去下不来,该涨的却受到不该涨的影响未能涨上去,需要现在的来补课。如此一来,财政收支矛盾也就越来越尖锐了。于是,学会“过紧日子”的话题,也再次出现在各级政府和部门面前。

  说实话,这句话早就被赋予了“狼来了”的深层含义了。因为,无论在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财力十分充裕的条件下,还是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慢、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情况下,“过紧日子”的要求一直没停过。可是,财政支出增长也一直没慢过。不然,财政收入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时的5200多亿增长到2014年的14万亿,增长了近30倍,为什么各级财政仍然十分困难,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公共福利仍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广大居民的生活需要呢?

  显然,“过紧日子”这句话,只不过是各级政府和财政应付舆论的一种技巧,或者说是一种姿态、一种手段,而不是财政管理必须遵循的原则。对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来说,真正要做的,并不是“过紧日子”,而是“不浪费”,亦即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到紧要处,而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怎么浪费就怎么浪费。

  要做到“不浪费”,首先必须量入为出、控制总量。要知道,按照目前的收入总量,即便财政收入零增长,也基本能够满足支出的需要。关键是,把可以控制的支出控制到位。譬如“三公”经费,不管外界的传言准确与否,“三公”经费都有压缩的空间,这是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三公”经费已成为“浪费”的代名词,更应当有压缩的必要。

  在此基础上,要突出,、压缩一般。长期以来,各级财政在制定预算方案时,都反复强调要“突出,”,但实际执行结果却,并不突出、一般也没有压缩。譬如教育投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结果,直到2013年才勉强达到,晚了10多年。殊不知,这期间可是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那么,钱都用到哪里了呢?在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慢的情况下,是否应当更加明确地回答好这个问题呢?

  ,,要盘活存量、提高效率。尽管各级都口口声声财政资金紧张,但是,沉淀在各级财政、政府职能部门、项目上的资金却数量非常巨大。别的不说,仅年底突击花钱这个问题,就足以说明财政资金沉淀的严重性。沉淀越多,也意味着财政资金的运转效率越低,浪费越严重。自然,必须按照,的要求,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总之,对积极政府和财政部门来说,必须做好今年财政收入低增长甚至零增长、负增长的思想准备,不要去唱“过紧日子”的高调,而先学会“不浪费”。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财政的收支矛盾还是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如果能够通过“不浪费”为企业腾出更多减税空间,那更是善莫大矣。最终,企业也会报之以桃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