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发红包,南方“逗利是”,早已成为春节的重要风俗。尽管今年网络红包异常火爆,但依然无法取代实体红包的地位。在国内率先推出网络红包的腾讯公司,开工首日照例有数千名员工排起长龙“逗利是”,这就是,的证明。
网络红包也称得上是创新之举,具有方便快捷、趣味性强等明显特征,但也有商业气息浓郁、人与人缺乏面对面交流等不足。相反,“老套”的实体红包承载的“年味”就比较充足一些——钱不在多少,重在有直接的交流互动、有祝福的当面表达、有喜庆的过年氛围。这应该是发红包的本意,亦是“逗利是”的初衷。
然而,这种本意和初衷有时却被人为扭曲,使得传统风俗被,利益关系裹挟。比如,有些领导干部借收受红包敛不义之财,去年纪检监察部门就查实某市班子成员27人收送“红包”礼金,涉案金额450多万元;某落马官员更是“掂红包就知金额,重量不够当面呵斥”。除了这些违法乱纪行为,红包寓意的祝福有时异化为赤裸裸的索取。媒体昨日就报道了一则长辈发红包遇尴尬的新闻,原因是一个孙辈小孩子嫌钱少,当面把钱退了回来。在广东,开门“逗利是”更是年后一景。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扫楼大军”着实让“利是”变了味——不管认识不认识,逐层逐门“索利是”,甚至还有守在电梯口“逮人”的。这种“逗法”无疑冲淡了“利是”本味。对于“逗利是”的人来说,关心最多的是今年“逗”了多少、谁又是慷慨大户;对于“派利是”的人来说,思考最多的恐怕是明年如何应对“扫楼大军”。
不过,在有些单位就不存在上述扭曲现象,因为在,八项规定、厉行节约新风的影响下,一些党政部门、事业单位提前下发通知,不派开门利是、不组织吃开年饭、不相互“逗利是”。还有的,连“恭喜发财”也被要求尽量不说。如此规定确实有积极意义,杜绝某些领导干部借机敛财,防范“索利是”的扫楼大军,也使员工更迅速地进入工作状态。但是,作为一项春节传统风俗,发红包、“逗利是”很难因一纸禁令彻底消亡。目前来看,在有禁令的单位和部门,“不派不逗”的风气充其量还只是“不敢”,离“不想”还很遥远。事实上,对于不少人而言,是否禁止“逗利是”是一个两难选择——不禁止的话担心耽误工作、助长攀比之风,甚至诱发腐败;禁止的话又担心使年味削弱、使喜庆消减。也正因此,舆论对此一直有争议,既不希望因禁令使风俗改变,也不希望因纵容使风俗变味。
移风易俗向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节前刚刚出炉的“,广州特色年俗”票选结果显示,居前两位的分别是行花街和“逗利是”。毫无疑问,这些年俗早已深入人心,根本不可能通过禁令使其骤然转变。实际上,“逗利是”本身也并无不可,因为按其本意,“利是与钱无关,逗利是讲意头”。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回归本意、遵从本意。所谓的“扫楼大军”、所谓的“借红包输送利益”,都不过是打着年俗的口号削弱年俗的本意,结果却造成了礼节与情义的双重坠落。倘若任由其发展下去,美好的年俗有可能一步步异化为丑陋的恶俗。在年俗异化的问题上,不独表现在“逗利是”上,一些“派利是”的人也是你攀我比,为了面子,不考虑自己的能力,胡乱摆阔气。诸如此类的“伪民俗”“恶俗”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也使年味变得不再纯正。从这个意义上说,守护年俗,最重要的是坚守它的本意。
春节是国人最重要的集体节日,不要让它被过多的物质利益所牵绊,无论是发红包还是“逗利是”,切勿忘了喜庆与祝福的本意。对于各类打着年俗旗号的“伪民俗”“恶俗”,必须引起高度警惕,也是时候坚决抵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