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这句话用来形容近两年的汉能,显得恰如其分。2015年,汉能香港上市公司汉能薄膜发电集团(00566.HK)遭遇恶意做空,一直停牌至今。有人问创始人李河君这两年在做什么。他说,一直在找人才,埋头研发产品。他现在是公司的“首席产品官”和“首席人才官”。
近日,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旗下美国全资子公司阿尔塔设备公司(Alta Devices)与奥迪股份公司达成合作,将共同开展“奥迪/汉能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项目”。具体而言,合作第一步将推出薄膜太阳能全景车顶解决方案,延长车辆行驶里程,提高用电便利性(包括为空调等车载电器提供电力)。此后,还将逐步研发利用薄膜太阳能技术为奥迪电动汽车提供主驱动力。双方计划于2017年底合作推出首辆集成薄膜太阳能全景车顶的奥迪原型样车。
事实上,这不只是一家新能源科技企业与传统汽车企业的简单合作。汉能很可能会以超级隐形冠军的身份,改变全球汽车行业的未来,虽然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
汉能为什么要开放造车
汽车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福特的T型车快速普及以来,汽车的形态和动力结构一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近些年那些雄心勃勃的后进入者,摆出了行业颠覆者的姿态,无论是特斯拉的创始人,还是中国梦想造车的视频网站创始人,都是如此。但这种“赢家通吃”的思维,与现有汽车企业其实是一种敌对关系。
去年7月,汉能同时发布4款全太阳能动力汽车。但并不是为了干掉原来的汽车厂商,只是为了证明,柔性薄膜太阳能技术用来给移动物体供电是完全可行的。说到底,李河君最关心的还是:如何用薄膜太阳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洁净美好?
既然如此,就不需要与任何传统汽车厂商为敌。汉能除了自己造车,更是一家芯片供应商,为下游客户提供技术方案。李河君希望薄膜太阳能领域出现更多的“苹果、三星、华为”,从而为芯片技术带来更好的应用。显然,奥迪正是这样的公司。
商业的逻辑是残酷的,你想和顶级伙伴合作,就必须具备顶级实力。以阿尔塔设备公司为例,就是汉能从2012年到2014年间,相继并购的四家世界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之一(另外三家是米亚索能、索力比亚公司(Solibro)、全球太阳能(Global Solar Energy))。李河君是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忠实信徒,为了加大成功概率,通过全球技术整合,从硅锗、铜铟镓硒、砷化镓等多条产品技术路线齐头并进。而阿尔塔设备公司拥有的正是全球转化率最高的砷化镓(GaAs)高效柔性薄膜技术(最高转化效率达31.6%)。这次与奥迪合作,汉能可算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汉能还在持续技术提升中,转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而薄膜太阳能技术的转化率每提高1%,成本会下降5%到8%。
中国公司普遍擅长“集成创新”(把现有技术组合起来,创造新的产品或新的技术),但不擅长“原始创新”(从发明开始,不断地完善,成为新产品或新技术)。换句话说,中国公司可以用买来的屏幕、芯片、内存等元器件组装出很好的手机,却没有办法生产最好的屏幕、芯片、内存等元器件(反倒许多韩国公司做到了,如三星)。
汉能走了一条最艰难的路,也最不被外人理解。如果说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当一个人不知道他的路还会把他引向何方的时候,他已经攀登得比任何时候更高了”。
为什么是奥迪
德意志民族是崇尚机械美学的民族,体现在制造业上,德国企业的研发与制造常常呈现水乳交融的关系,进而形成独特的竞争力。以汽车业为例,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为深重的时刻,德国汽车企业受到的影响也有限。
经典的德式思维,是长远规划,提前布局,等待下一个节点的爆发。虽然特斯拉的大众舆论如日中天,奥迪和大众这样的公司,却没有自乱阵脚。它们在耐心观察,到底什么样的新能源汽车,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的产品,是随身携带大量电池包、依靠家庭充电桩和分布式充电站补充电力的电动汽车,还是自带发电设备、随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全太阳能动力汽车。显然,奥迪这一次选择了后者。
2016年10月,德国联邦参议院通过《零排量交通解决方案策略》,计划德国从2030年开始不再销售传统燃油车。虽然决议还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在获得联邦参议院通过之后,写进法案的可能性会加大。奥迪也有计划在2025年,将纯电动汽车的占比提升至三分之一。
汉能与奥迪的合作是渐进式的:先为空调和座椅加热等提供电力,后为汽车提供主要动力。两家公司的技术往来将变得频密,如果最后取得成功,奥迪就是全球首个生产全太阳能动力汽车的主流品牌,汽车能够自我驱动,带给消费者永久续航的感觉,就不再是原来的汽车了。这个过程中,汉能也将积累与国际一线汽车品牌合作的经验,了解车企的真实需求,随时调整自身的技术方案,与这些需求进行匹配。
以北美市场为例,日本汽车的市场表现强于德国汽车,因为大和民族同样是个崇尚机械美学的民族。日本人执行的效率、降成本的意愿、保持高品质的能力,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德国人。这就使得日本汽车以极高的性价比在北美市场攻城略地,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以同样的竞争范式和竞争手段,企业想要从中胜出,确实比较困难,除非另辟蹊径。汉能在创造一个新的行业,建立基于薄膜太阳能技术上的新能源帝国,用李河君的话说,是“最高层次的蓝海战略”。而跟随汉能向蓝海出发的汽车企业,有可能分享创新红利,实现弯道超车。
汽车行业的未来
在国际品牌车企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将找到汉能,寻求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合作可能性。当薄膜太阳能成为主流的能源供给形式,汉能要做的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现在,全球薄膜太阳能领域的多数高端人才在汉能体系内。汉能拥有技术人员(包括顶尖科学家)超过2000名,核心专利超过1500件(其中60%左右是发明专利)。
一家公司造太阳能动力汽车,显然没有全世界汽车厂商一起造太阳能动力汽车的想象空间大。通过于不同车企的合作,汉能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成分品牌。所谓“成分品牌”,指产品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元素、零部件等。优秀的成分品牌,能够让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拥有某些卓越性能。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可能要求产品使用这一成分品牌,以满足他们对产品品质的预期。
最成功的成分品牌是大飞机发动机,全球只有两个国家(英美)的三家公司(罗罗、GE、普惠)能够生产这一产品,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而“Intel Inside”口号的广为传播,也让配备了英特尔处理器的电脑,差异性大大凸显。
1956年7月13日,长春一汽生产的“解放牌载货汽车”总装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但其后半个多世纪,中国企业都在为如何生产出更好的汽车焦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汽车行业走过30多年的合资历程,却没有取得同为亚洲国家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取得的成绩。
外国企业看的很清楚,技术都给你们了,我们靠什么立足?后来,中国公司觉悟了,还不如放手让国产品牌在市场中一搏。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有序放开合资企业股比限制。虽然也有种种反对的声音,如“自主品牌还没有实力对抗外资品牌,放开后将对我国汽车工业产生巨大打击”。但许多民营车企认为,打破国企通过政策垄断的市场,更有利于汽车行业的公平竞争。股比放开的同时,中国还要力争经过10年时间,进入世界汽车强国行列,而这正是汉能要做的事情。
“在汉能前进的道路上,很多人开始是嘲笑,然后怀疑、慢慢相信,最后加入汉能”。“特别庆幸,汉能在变成伟大公司之前,经受住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与死的考验。”这些都是李河君劫波渡尽后说的话。
郝亚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