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宏观经济周期下行导致的企业信用资质下降。从企业的偿债框架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盈利能力、盈利变现能力和筹资能力。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整体需求不足,企业经营环境恶化,这就导致三个后果:一是企业盈利能力的下滑,表现为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的下滑,毛利率和净利率的下降,即企业创造现金流的能力变弱;二是现金周转速度变慢,由于需求疲软,运营周期拉长,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等占用现金流的项目增加,使得盈利的变现效率下降。更严重者,应收账款演变为坏账,企业的资产质量变差。三是融资成本高企,企业筹资能力下降。在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中,银行的风险偏好下降使得本身融资就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融资雪上加霜,同时一些对利率不敏感的企业融资又挤占了金融资源,抬高了市场利率水平。中小企业实际的融资利率已经超过了其正常经营能够负担的成本,只能靠借新还旧,那么债务滚动不能持续之日,就是违约之时。
其次,私募债的一些发行特点也决定了其违约风险较高。一是发行私募债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本身资质并不好,其隐含的违约概率就相对较高;二是私募债为非公开发行,不透明的信息披露容易提供藏污纳垢的空间,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某些私募债在发行前就存在一定瑕疵;三是私募债比一般产业债更加依赖担保,而担保机构存在失信风险。之前出现的几起私募债违约案例中,“中海信达”“海泰担保”等担保公司屡上黑榜,担保公司担保金额过高甚至被列入国家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使得私募债的担保机制名存实亡,一旦企业出现支付困难,便直接导致违约发生。
的确,企业偿债能力不足是私募债违约的最核心的原因。从行业分布看,私募债的行业分布较杂,制造业、建筑业的发行人占比较大,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发行人来自于其他小行业。在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大背景下,多数行业收入、利润增速呈现下行趋势;此外,在行业分化加大的趋势下,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更快,偿债能力下行更为显著。
担保公司的压力并不是这两年才显现出来的,2013年很多担保公司的杠杆率已经超过10倍,担保人的评级纷纷被下调也反映出担保人的风险状况。这种情况下,一旦违约事件密集发生,很多担保公司的偿付能力有限,担保安排的有效性将明显下降,其负面影响在私募债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此外,近几期私募债违约事件中还暴露出担保安排中众多违规,甚至令人难以理解的担保乱象。比如,“12蓝博01”和“12致富债”的担保人中海信达此前就有失信表现。“12东飞01”违约后,担保人东台交投声称仅担保评级结果,不担保债券本身,就让人匪夷所思。
担保虚置问题反映了担保人和发行人的投机心理。在违约概率较低时,担保人可以坐享担保费收益,却没有履行责任的压力;一旦违约概率上升,担保人的实际担保能力就要经受考验。担保的问题并非完全是发行制度的问题,加强对担保人的信息披露和对合格担保人的名单管理才能有效遏制担保人“尸位素餐”的现象。
在私募债中还出现了资金挪用的现象,主要是部分公司借用私募债的通道进行融资,导致融资主体和资金的实际使用人不一致。在2013年上半年银监会加强对非标渠道的监管之后,过去的非标融资借道私募债进行非标转标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一些融资平台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融资。针对这种现象,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资金账户的监管,对于违规现象加大处罚力度,同时赋予承销商、资金托管银行相关的责任进行资金流向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