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143个淀泊错落交织,白洋淀入列"新三湖"

时间:2017-07-15 11:01:41    来源:行走京津冀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它烟波浩淼,势连天际,蒲绿荷红,岸柳如烟,美得不可方物。

  它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交织错落,水域面积相当于56个西湖!

  它就是有“华北明珠”之誉的白洋淀。

  近日,环保部将位于雄安新区的白洋淀与洱海、丹江口定义为“新三湖”。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未来又会变得怎样?一起来看!

  白洋淀风光。

  白洋淀美得不可方物 看这里的春夏秋冬

  白洋淀之春

  春天,芦苇出水,满淀青翠,每逢清晨,红日映透淀底,白洋淀好像披上了绿带霞衣。

  白洋淀风光。摄影/刘贺军

  白洋淀的春天,长堤烟柳,最适宜踏青。春天“开河”了,岸边、院落、淀上,修船的修船,打渔的打渔。

  白洋淀的春天。摄影/宋朝兴

  白洋淀的春天,放叶的苇尖恣肆生长。深吸一口岸上的空气,弥散开的芦芽清甜和水土清香,一股脑直沁心脾。

  白洋淀之夏

  夏天,淀水涨满,鱼跃水面,绿苇摇曳,菱叶灿灿,荷花吐艳,一派水乡景色。

  白洋淀的荷花。

  刚进入暑期,白洋淀景区的旅游已经被引爆。三五成群的赏景游船、波光粼粼的湖面、大片盛开的荷花、纵横其间的水路、绵延无尽的芦苇荡以及被芦苇掩映的渔村,构成了北方少有的天然水乡画面。

  白洋淀的 游客享受着荷红苇绿的水乡风情 。

  白洋淀之秋

  秋天,芦花纷飞,稻谷飘香,鸭鹅成群,莲菱遍布,小舟穿梭往来,渔歌此起彼落。

  白洋淀的秋天。摄影/宋朝兴

  倘若你秋天来淀里,千万别错过尝一尝白洋淀“三宝”的机会。这“三宝”是:芒子、鸡头、老菱角。而且,秋天也是螃蟹、鱼、小虾最肥嫩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白洋淀,是属于味蕾的。

  秋天是白洋淀放鹰的最好季节。 摄影/苏有荣

  白洋淀之冬

  冬天,地冻冰封,恰似一幅巨大的明镜镶嵌在冀中的原野上。

  白洋淀的冬天。摄影/宋朝兴

  冬天的白洋淀一片银白,四处都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破冰捕鱼的声音和冬泳爱好者的欢声笑语。

  白洋淀保护按下“快进键”

  让蓝绿成为雄安新区底色

  航拍雄安新区白洋淀(视频)

  白洋淀风光。摄影/宋朝兴

  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就要以保护和修复白洋淀生态功能为前提。当前,作为新区规划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着力推进“新三湖”水生态保护

  环保部在10日召开的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老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和“新三湖”(洱海、丹江口、白洋淀),以及长江、海河、跨国界河流等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加快进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编制

  作为新区四大规划之一的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加快进行,实施淀区水生态环境全面普查,并提出白洋淀流域八条河的综合治理方案和淀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方案,开展重点工程的前期调研、钻探、采样工作,这为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和规划重点工程落地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削减入河入淀污染物

  在雄安新区及周边地区、白洋淀及其外延联通水系等重点区域,强化环保整治,大力削减入河入淀污染负荷的工作稳步进行。

  白洋淀风光。摄影/ 刘贺军

  持续进行白洋淀补水

  白洋淀补水工作也在持续进行。截至6月29日,上游水库已为白洋淀补水5347万立方米。到7月10日,总计补水近6000万立方米,远超此前计划。

  积极探索补水长效机制

  目前,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正加快建设中。建成后,每年可向白洋淀补水2.55亿立方米,除去损耗,白洋淀可受水1.1亿立方米。这也是白洋淀补水的长效机制,对促进白洋淀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至关重要。

  白洋淀风光。摄影/贺友顺

  “水城共融犹如江南水乡,大量管廊地下藏,地底通道汽车穿梭忙,行人休闲走在马路上,传统建筑分外亮堂,河水穿城流淌,森林公园空气清新舒畅,绿树环绕的白洋淀碧波荡漾……”

  在雄安,一幅蓝绿交织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未来的白洋淀,等你来!

  这里汇聚了最权威、最丰富、最精彩的京津冀信息。

  北京日报  国内国际新闻部出品

  敬请关注《北京日报》每周五出版的“京津冀”。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