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角”已经成为一二线城市标配,大家可以看到在天坛“相亲角”张贴出来资料已经分为两派,那些没有北京户口的外地人的相亲资料只能在树根下与北京大爷大妈的背包、水壶为伴,无人问津。而拥有京籍即便是残疾也受人热捧。京籍、未婚、有房、有车、早已是相亲市场的标配,没有这些似乎都不好意思来摆资料。
昨日,一份从北京公园相亲角流传出的“中国式相亲价目表”刷新了国人三观。在以前的相亲资料中“人品好”、“有上进心”还算得上是优良品德引人问津,然而,现在在“明码标价”的数据面前,价值观、品德简直不值一提。不少人认为:“裸婚时代”已经过去了,当初文章的那句“我没有车,没有房,没有钱,没有钻戒,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在当下社会已成为泡影。相亲角中的每个人都在守卫自己所在的阶层:谁也不想找条件不如自己、相对低层次的家庭,因为他们惧怕下滑,惧怕好不容易才积累的财富被人占用;谁都在找条件略优于自己、相对高层次的家庭,因为他们也期待上升。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愿意裸婚,因为裸婚的背后不只是仪式感的缺失,更大的是安全感的缺失,在当下这个人人自私的社会里,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安全感建立在所谓的物质基础上。
一直以来中国人的恋爱教育是缺位的,组织化的社交活动也很有限。以至于很多人不会谈恋爱,也没有太多机会跟人谈恋爱。相信许多试婚年龄的待嫁男女都曾经遇到过父母坚决反对早恋,而又希望儿女在踏上工作岗位之时就完成结婚生子,说到底就是社会的基因里还是父母包办待价而沽那一套。从道义上,我们很难指责做出这些举动的老人,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的所谓的标准无论多么荒唐,似乎是出于好心。但正是因为这些比较平庸的老年人,在心力与胆识都在衰退的年纪,依照与他们的人生选择没有因果关系的优越条件,企图影响子女的人生选择。他们用心良苦地想帮着子女往上爬但是他们的见识成为了子女头顶的又一层天花板。
正如知乎网友limate总结的,相亲市场极限放大了阶级差异(户口、房子),高阶层父母尽量阻止跨阶层流动,低阶层父母尽力促进跨阶层流动。展现了权力→资本、智力→社会大众的互动过程,北京严苛的户口制度和高房价抹平了高等级智力差距(外地博士男找本地大专女)、低等级权力差距(年轻小官找本地女、外地小官二代在京找本地女等)。北京本地父母要求对方京籍,鄙视京户外地男,从经济上讲也是高房价的结果。京户外地男要解决父母养老照顾问题、年幼子女照看问题,都需要在京为其父母购置住房。大部分京户男解决自己婚房已经捉襟见肘,无力为其父母在京购房。北京本地父母的排外说辞,说到底都是经济选择的结果。
民政部今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结婚登记共1132.9万对,离婚登记共346.8万对。而2015年这两个数据分别是1224.7万对和384.1万对。世纪佳缘曾发布离异人群婚恋观调查报告中显示,“对方缺乏责任感”、“婚内出轨”、“感情变谈” 呈离婚原因Top3。可见,在婚姻中影响成功与否的因素并非物质条件,更多还是感情因素。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这并不代表经济条件越好生活就越幸福。据世纪佳缘调查,影响婚姻幸福的因素主要是信任、忠诚度和价值观,而家庭经济仅排在第7位。虽然,婚姻需要门当户对是已经是个铁杆定律。但是,门当户对的定义严格说是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职业相当。并非“相亲角”所出现的“有车有房月入过万,只要北京户口,即是残疾也可以”。这种相亲条件本来就是门不当户不对的条件,并不是你有钱,你就应该能找个北京户口。也并不是你只有个北京户籍,没车没房没月入四五千,就应该能找个有车有房身高合适的人。当你“明码标价”想卖猪肉一样把儿女的资料晒出来时,这已经是对自我价值观的践踏。这是近乎人人都想找“顶配”条件,想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最大利益收获的价值观扭曲。
经济基础是婚姻条件中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婚姻的先决条件是爱情,物质只是用来供奉爱情的。婚姻漫漫长河,汹涌且充满变数,一张冷冰冰的“相亲价目表”无法定义未来的婚姻走势。“相亲角”折射了择偶市场的物化,莫把婚姻当做一场讨价还价的生意,婚姻应在物化的路上刹车,只看一张户口本,一纸房产证的势利婚恋择偶观不应被倡导,物质之上更应该有感情的基础、契合的三观和生活的趣味相投,从本质上在全社会推动忠贞、责任、和谐、挚爱的婚姻观,才更为重要。
原文链接:http://www.citure.net/info/2017713/20177131647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