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近日,普华永道发布的年度《全球金融科技报告》显示,预计未来3-5年,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将抢走大型金融机构近24%的收入。当今国内,金融科技也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对传统互金行业进行渗透。面对这一态势,2017年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将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其目的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换言之,金融科技未来将获得清晰的路径指引。
行业普遍观点表示:金融科技委员会的成立,旨在运用监管手段,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和规划,同时在普惠金融、金融产品技术、大数据科技等领域引导科技创新。海象理财认为,金融科技委员会将正式协助各平台厘清“金融科技”的切实含义,使其“祛魅”,回归到概念本身的技术核心本质,同样的,金融科技竞技的下半场将正式指向技术本身,各家平台是否真正具有金融科技的基因,在政策和市场的双向催变下,底牌正在逐步开启。
“金融科技”的概念流变:从概念标签到技术内核
若从“金融科技”的舶来品“FinTech”出发,似乎“金融科技”的说法并不准确,“金融+技术”才是此概念的原义。因此,部分研究机构,如毕马威给金融科技下了一个定义:非传统企业以科技为尖刀切入金融领域,用更高效率的科技手段抢占市场,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及更好地管理风险。海象理财CEO贾永良表示,金融科技的核心是新技术金融科技在应用层面的不断落地、不断迭代才能使此概念具有真正的意义。
实际上,金融科技本身是一个非常严苛的概念,映射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入小众,毕竟纯粹的技术发明带来的金融科技,只处于“金融科技公司”圈层中的核心位置,技术发展带来的非金融行业技术提升,以及相关产业模式的出现,同样应属于金融科技的范畴。
当然也有相关人士指出,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归属于金融科技公司,一是要看此公司和金融产业链条的联动关系,二要看此公司失去技术力量的支持是否能够继续发展,若不能,则此公司就可以认为是金融科技公司。
正如海象理财目前着重打造“互联网理财综合服务平台”的战略所显示的那样——平台从整体风控建设、产品设计、运营思路上更加重视用户体验和产品形态的双向契合。除此之外,海象理财聚焦供应链金融,意图和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一道实现互联网金融基因的“植入”,尽可能地优化供应链条各个节点的信息、数据成本,提升效率。从这一层面上看,海象理财正在构筑平台自身的技术优势,而技术本身就是实现金融科技的必然路径。
“金融科技”的真实形态:以技术重拓产品多元化
海象理财曾经表示,一家号称“金融科技”的公司,必须拥有原创的、以先进性为核心和判断标准的科学技术。其次,如果该公司无法在技术发明上拥有原创性,那么必须在其他的金融环节,拥有再生产的能力(即技术发展带来的非金融行业的技术提升,以及相关产业模式的出现)。
虽然此观点未必能够涵盖行业内整体情况,但凸显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金融科技”今后的路线,恐怕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IT技术或者互联网形态,任何原生的技术力量或者全新的金融产品,乃至相关联的传统产业的自身变革,都可以孕育出真正的金融科技,不同种类/技术/运营/监管手段都在“技术先行”的约束下逐渐丰满:
首先,信用产品的精准化:目前诸多的金融信用产品仅仅是将用户或客户的信息冗杂化,提纯标准和整合力度只是为了满足金融产品制作的需求。信用的跨领域、精准化调用也缺乏实质上的推进,只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例如个人违章记录影响借款额度的批复)。未来高度精准化的信用金融产品应该是能够做到根据个人生活数据进行点对点评估,而不是简单指向法律或者其他的外延意义
其次,生物技术的革新,促进了金融产品的生物技术化,人和物在物理上的隔离将被逐渐打破、渗透、乃至实现最终的融合:如果沿袭着“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简单粗暴变革路线,我们会发现去中介化一直是金融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那么如果未来的金融产品更多依赖虹膜识别技术、面部识别技术、DNA追溯技术,可以有效打通金融数据、信用数据、个人数据、家族数据链、个人社会信息链之间的关节点,钱包、手机、信用卡等中间媒介将直接萎缩甚至消失,同时将给金融监管带来更高的效率。
而消费金融产品的即时场景化,则能够使得技术运用取得更高的维度,产生新的产品形式:换言之,以往是金融产品的出现,从而定义金融消费场景,那么随着虚拟显示技术、定位技术、个人征信系统的成熟,C端用户或B端用户可以就单个交易、消费场景即时建立消费金融产品模式,金融产品在此技术的推进下将进一步虚拟化。
最后,将是金融监管技术的去中心化: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将为每个交易行为设定时间戳,并且实现全员调用,重度催变结算、借贷、消费等多元金融市场。
沿袭上述金融科技发展的思路,海象理财已经成立了特殊的“技术研究小组”,将基于供应链金融业态,深度研究区块链技术,以及再度沉淀符合新生代思维的产品、技术逻辑。这个小组并不负担业务KPI,有点类似“技术孵化”,海象理财CEO贾永良认为要提前在金融科技爆发的前夜,积极卡位、有效布局,在技术层面做好准备。
金融科技在互金行业的映射:一个技术试水的黄金区域
最近,根据麦肯锡和MIT的统计,新型金融机构的开办成本只有传统银行的一半,人员成本只有十分之一。在这些金融机构中,互联网金融性质的平台占比最多。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互联网自身作为新兴科技的集散地,本身就有和其他行业相互媾和的技术基础,而金融科技在互金行业的映射,其实也拥有从标签化到技术加成/数据共享,再到技术复用、不断迭代的各个阶段。
对于此,海象理财贾永良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最初的金融科技对于平台而言,仅仅是新技术的简单运用,平台与平台彼此割裂,技术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此阶段金融科技的标签意味更强。第二个阶段中,各平台借助各自独有的技术储备,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所长(例如反欺诈技术、风控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技术在数据层、运营层能够通过中央节点(例如央行征信系统)的取用,实现有机联系,并能够形成全行业共享的数据库。而金融科技的高级形态,则是这些具有技术实力的平台进一步实现落地化,并不断地在自我迭代和他方共享的推动下,形成自身技术储备和应用经验不断复用的完整闭环。
“我将这个高级形态称之为金融科技的3.0时代,回顾其他阶段,金融科技将遵循技术的‘简单应用’、‘积极取用’、‘更加精用’的发展过程,不断循环。未来在合规框架下,金融科技将积极催变互金平台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贾永良分析道。
海象理财认为,近3年内整体互金行业将在合规浪潮中不断实现优胜劣汰,当下主要的工作在于严格盯住政策,全面实现合规,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积极增强自身技术实力,满足金融科技在下一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目前海象理财已经与全国第一城商行的北京银行签订了直接存管协议,呈现出了积极配合监管合规的姿态。
贾永良坦言,银行存管从广义上看就是金融科技手段落地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银行方和互金平台的合作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科学技术含量。例如在与北京银行存管合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十余轮严格的接洽、考核、审计,平台的实缴资本、各项资质、运营成绩等多个维度指标全部符合北京银行的准入标准。基于此,平台能够有效嫁接北京银行在资金、运营、风控、技术上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
综上所述,金融科技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它自身具有严格的定义和有机的外延能力。因此,今后此类平台的评判标准和发展方式都会产生重大变革,随着监管和技术的逐步成熟,平台自身的“技术底牌”恐将正式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