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
这是我国首个跨区域的人才规划,也是首个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专项规划。
《规划》提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远期目标:到2030年,三地区域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人才资源市场统一规范,公共服务高效均衡,人才一体化发展模式成熟定型,人才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
北京打造“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
北京市相关部门介绍,这一规划是根据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制定,提出“一体、三极、六区、多城”的总体布局。
“一体”即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三极”,即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北京打造成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形成京津冀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围绕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把天津打造成产业创新人才聚集中心,形成京津冀高端制造人才发展极;围绕河北省转型发展需要,发挥雄安新区创新发展示范作用和石家庄承接转化带动作用,形成京津冀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
而“六区”则涉及东部滨海发展区、西北部生态涵养区、中部核心功能区、雄安新区、“通武廊”(通州、武清、廊坊)毗邻区等地。“多城”指以京津“双城”人才联动带动石家庄、唐山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等节点城市人才联动。
推动“冬奥人才发展”等13项重点工程
此次规划提出了三地人才一体化进程中的“四个不适应”问题,包括区域人才结构与协同发展功能定位不适应、区域人才国际化发展水平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目标不适应、人才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与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的要求不适应、人才公共服务水平与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要求不适应。
为解决这“四个不适应”,规划提出了16项具体任务,包括实施“北京中关村-天津自贸区-河北雄安新区-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人才联动计划、海外高端人才特聘岗位制度、建立一体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跨区域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如何实现到2030年基本建成“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的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13项重点工程,包括全球高端人才延揽计划、京津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工程、“圆梦京津冀”菁英计划、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工程、冬奥人才发展工程、临空经济产业人才集聚工程等。
其中,“全球高端人才延揽计划”、“冬奥人才发展工程”、“沿海临港产业人才集聚工程”和“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计划”4项重点工程,将由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部门配合,于2017年组织实施。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进程
●2011年 京津冀三地组织部门签订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宣言,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共识和工作基础。
●2016年2月 京津冀三地党委组织部召开人才一体化发展部际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会上,正式启动《规划》研究编制工作。
●2017年6月26日 《规划》正式以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
■ 焦点
1 怎样发挥雄安新区创新示范作用?
规划对北京、天津、河北各自在人才发展上的功能作出了明确。北京定位为京津冀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天津定位为京津冀高端制造人才发展极,河北则定位为京津冀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
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任杨开忠认为,这个定位是和三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相匹配的。
“京津冀要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北京的创新功能的定位就是原始创新。天津的功能定位就是产业创新,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研发。河北也已明确为创新转化基地。”杨开忠表示,规划提出的定位也与三地在创新发展、人才聚集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上相适应。
那么,作为“初露端倪”的雄安新区,何以推动河北成为“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杨开忠表示,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明确表态,雄安新区将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新城,雄安新区的定位就意味着它未来一定会具备创新引领作用,在人才发展上实现推动作用。
2 人才一体化能否打破“恋京情结”?
河北毗邻京津的地缘优势,并没有显现出对人才的吸引。有资料显示,北京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是天津的1.5倍,河北的1.7倍,其中,北京本科以上学历是天津的3倍,河北的6.5倍。
“守着北京天津两地,河北的高端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把人才先协同起来。”河北省科技厅一位官员曾向媒体表示,企业和人才的“恋京情结”成为河北创新乏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表示,人才的流动关键在于公共服务资源“跟着走”,要让高端人才流动起来,必须解决子女就学、收入落差、房价等一系列问题。
此次规划的具体任务中,也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保险互通、教育医疗资源共享,建立人才公共服务跟随机制、区域创新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就是要创造出他们在京津冀,走到哪里,公众服务就跟到哪里的问题。”参与规划起草的北京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3 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吸引人才流动?
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由来已久。早在2011年,京津冀三地组织部门就签订了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了干部人才交流挂职、专家对接服务等一系列人才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
但由于三地行政区划限制和发展阶段差异,区域之间人才资质不互认、人才政策不衔接、人才市场不统一、人才流动不顺畅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制约了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
据北京市组织人事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规划》就是为了破除区域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人才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刘敏华在上月举行的人才沙龙上发言表示,落实规划要把握好市场与政府、产业与人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靠三地持久协同用力。
对于打破行政壁垒,吸引人才跨区流动,此次规划在机制保障方面提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列入相关职能部门考核内容,共同商议制定区域人才政策,形成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共同推动重大任务、重点工程落地。建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投入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优先保证重大任务、重点工程资金需求。
新京报记者 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