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周媒体爆出前Burberry CEO Angela Ahrendts去年的薪资是库克8倍的时候,其实就引起了搞机哥的一个深思,我们目前对于可穿戴设备的理解是否犯了一个自以为是的错误,可穿戴是否等于智能产品,可穿戴设备脱胎于一群技术Geek,然后理所当然的被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一件智能产品,技术Geek特别在乎可穿戴产品的功能与炫酷性,这点上,无论是Google Glass还是微软最近发布的Hololens的发布,都是举止瞩目,尤其是Hololens的发布,令无数专业媒体人叹为观止,称之为下一代革命产品,给予了无数的掌声。
但是冷静过后,Hololens未来的命运还两说,如果还是按照以往微软Windows那种工程师思维来做的话,搞机哥一点都不看好Hololens未来的前景,尚且不谈它的技术难点有多大,Hololens最终的价格有多便宜,微软是否有足够的本事简化Hololens的学习成本,这才是最终Hololens是否能够流行开来的最终原因,这样高难度的学习成本,或许需要整整一代人的代价来学习习惯使用。
很多看起来越酷炫的技术,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学习成本,那些工程师与喜欢尝鲜的媒体人普遍都会学习使用,而且并没有多大的学习障碍,但往往他们忽视了人群最为广泛的普通大众,它们才是那些炫酷产品的,消费人群,但不得不说的一个事实是人的天性是懒惰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往往年龄更大的人更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更别说炫酷的科技产品,他们压根完全不会怎么使用,那些科技产品,对他们而言,是挑战他们认知常识的东西。这些人不仅包括年长的长辈,也包括那些不怎么关注可穿戴设备的人群。
如果可穿戴设备只是沦为少数Geek的玩物,那么现在主流媒体所宣言的把它当做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波技术浪潮,压根是无稽之谈!不信,你让那些Geek男把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可穿戴设备介绍给普通人,他们大多数人是无感。能够打动到技术Geek的功能,可能在常人看来,跟他们压根没关系,他们没动力也没必要去学习使用这款可穿戴产品。这就是少数人群与大多数人群的认知差异。
从去年的可穿戴设备开始,一直到今年CES大会上,可穿戴设备的产品设计,都变得愈来愈有时尚气息,甚至Misfit与施华洛世奇跨界合作,推出过、透明版Shine。也包括之前英特尔与美国时尚零售品牌Opening Ceremony共同打造的高端智能手环MICA,都愈加表明了可穿戴厂商在未来与时尚品牌的跨界合作将会成为一种业界常态。
人们消费的是时尚品牌,功能性往往是那些时尚品牌的附加价值,这才是可穿戴的未来,为了智能化而所做的可穿戴设备,往往是滑稽可笑的,比如说在CES看到的一个智能腰带,按一个按钮就可以自动打开,但人们真的会为了这一个功能去消费?随手就能做的一件事为什么需要一个所谓的智能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