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五年”

时间:2017-06-21 18:20:42    来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导语

  “绮陌香飘柳如线,时光瞬息如流电。”五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对北京科技创新来说,是不平凡、不寻常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

  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创新发展做为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这艘巨轮已经扬帆起航、加油发力,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航程中澎湃前行。

  这五年,科技创新中心攀登了“引领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界要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300余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90余家高等院校、400余家科研院所、43万家科技型企业、16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300家上市公司、10余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近4000家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1480亿元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5.94%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断涌现的原创重大科技成果……构成了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资源“概貌”。

  “三城一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进一步深化,新型研发机构、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怀柔科学城立足高点定位,努力打造百年科学城,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和5个交叉研究平台按计划落地实施。未来科学城“打开院墙搞科研”的机制不断完善,建成40个高水平研发平台,20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按计划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与“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

  五年来,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科技成果1000余项,在京单位主持完成的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奖项近400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31%左右。全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在北京产生的技术成果占55.7%。北京作为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位势更加巩固。

  2016年,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6.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6589件,是2011年的3.5倍。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是2011年的2.08倍,五年来实现翻番。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实现4.57万亿元,是2011年的2.4倍,五年来实现翻番。中关村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229项,比2011年新增139项。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在京单位全面参与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重点承接了10个民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碳基集成电路、5G大规模天线设备、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超顺排碳纳米管材料、国产脑起搏器、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 “星光智能一号”、全系统多核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芯片、80纳米自旋转移矩-磁随机存储器件等一大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不断刷新我国原始创新记录,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脑科学、干细胞、石墨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5G等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已经前瞻部署,正在有序推进。积极支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在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北京逐渐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制定实施《关于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的实施意见》,顶尖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加快聚集。诺贝尔奖级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来京领衔开展科学研究呈现加速态势,截至今年5月底,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京设立研究院。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等8位科学家受聘成为首批“中关村海外战略科学家”。截至2016年底,北京累计吸引“千人计划”人才1653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这五年,科技创新中心拓展了“支撑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和共享经济发展迅速。以“鼎新”带动“革故”,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推动现代农业高端发展,成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龙头。

  全市由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专业开放平台、其他服务机构为主体构成的400余家孵化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创业服务生态从为创业孵化提供物理空间和交流平台的1.0模式,到提供综合增值服务的2.0模式,加速向以科技型专业化平台为载体实现资源开放共享的3.0模式发展,推动技术、设备、信息、资本、市场等资源共享,为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2016年,全市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成为促进首都经济平稳发展的“中流砥柱”。全年新增科技型企业增长22.4%,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增长12%以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4.1%,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一连串的数字昭示着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成长。

  这五年,科技创新中心延长了“辐射宽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于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的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

  五年来,我们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和中关村行动计划先后实施,促进区域科技功能分工协同、产业与创新高效衔接、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共享。聚焦4个战略合作功能区和一系列产业承接合作平台,构建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上下游高效衔接、互利共赢的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型园区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联动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创新平台、汽车产业区域协同创新产业布局、汽车模具协同设计云服务平台等一批创新载体加快建立。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2016年达到154.7亿元,年均增速29.5%。

  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0%以上辐射到国内350余个城市和出口,与其他省区市的科技创新合作进一步深入,搭建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辐射引领服务全国创新发展。从东北的黑龙江到西南边陲的云南,从东部的滨海新区到西部新疆的和田,从中部的内蒙古到中原腹地的河南,从京津冀到长江经济带……北京正在积极推动人才、技术、成果、资本、管理、品牌等创新要素在全国辐射溢出,科技创新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发挥。

  这五年,科技创新中心加高了“民生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首都蓝天行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科技惠民专项,加快垃圾处理、生态功能提升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燃气、热力、电力、给排水等“城市生命线”信息的实时监测。持续支持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BTC)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设计建设国内首条全国产化车辆、信号系统的无人驾驶线路——燕房城市轨道交通线。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形成20项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制定136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筛选170项科技成果向50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技术保障体系,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支持零度以上高品质动态人工造雪和储雪一体化技术与装备研究、二氧化碳人工造雪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的示范应用等,为冬奥赛事提供支撑和保障。

  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28条政策措施”“挥剑斩断”科研管理的“繁文缛节”,赋予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更大的自主权;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为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松绑减负、清障搭台、铺路架桥;对市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进行改革,重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正在改变科技计划存在的重复分散封闭低效问题。科技创新券让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拿到了进入高校院所的“门票”,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既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又培育科技服务新兴业态……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日益感受到改革深化和政策落实带来的温暖, “获得感”不断增强。

  这五年,科技创新中心展示了“改革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这五年,从改革试点、次第开花,到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再到政策集成、谋篇布局……北京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其他改革统筹推进、同步发力,奏响了全面创新改革的“大合唱”。以“京校十条”、“京科九条”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成为全面创新改革的“当头炮”;“京发17号文”对一系列改革试点政策进行确认和集成;中关村一系列改革试点接续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扎实开展;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精彩亮相。

  京津冀区域全面创新改革18项改革任务和本市47项改革举措印发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外籍人才出入境政策效果显现;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的“28条政策措施”正在落地实施,改革督导紧随其后,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发布实施……全面创新改革寻找“突破口”、啃下“硬骨头”,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抓住了一批涉及多部门、横跨多领域的“牛鼻子”,改革举措的“含金量”不断叠高加厚。

  这五年,科技创新中心散发了“关注热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五年来,科技创新中心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北京市各部门、高校院所、中央企业、社会组织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连续发布“首科指数”,成为反映北京科技创新的“重要晴雨表”。《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5)》显示,北京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居全国首位。

  国内电视、报纸、电台、网络、视频以及新媒体各类新闻报道2300余篇。2015年9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关村里感受“科技北京”》报道称“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设计很符合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同时也符合北京的实际情况。从首都的特殊地位来看,北京在引领全国的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6年5月,《人民日报》《北京:全国科创中心正崛起》这样描述:“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功能新定位,为北京擘画出蔚为壮观的未来新地标。盘点“十二五”期间首都科技的成绩单,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快速崛起。”

  科技创新中心逐渐吸引了全球目光。2017年3月,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在“芝加哥公布未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排名”报道中指出:毕马威公司采访了841位全球顶尖的技术创新引领者,让他们列出未来四年间,旧金山或硅谷以外最有可能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并据此统计出全球最具创新前景的城市排名。北京位列第四,领先于华盛顿、柏林、特拉维夫、波士顿等创新名城。2016年6月,英国BBC刊登文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中国能创新吗》指出,“中国的创新创业者对北京建设创新中心的举措持乐观态度,相信北京科技创新中心能够促进中国成为全球创新超级大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的初心就是,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首都发展加油助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奋勇争先。展望今后五年,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为主力军,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主支撑,以重大科研项目和科学工程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击楫勇进、澎湃前行、行稳致远!(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