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水利部副部长陆桂华带领由权威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来到徐州,实地考察后通过了对徐州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试点验收。自此,徐州率先成为全国首批、江苏省首个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以生态引领为核心,以节水治污为先导,以“河湖连通润彭城、人水和谐惠民生”的水生态治理工作,经过徐州人近20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实质性蝶变。
治理后成“最美家乡河”的丁万河航拍图。
节水治污让城市河湖“水更清”
从当地政府公布的一组数字中,不难看出徐州在水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近三年间,徐州的水域和湿地面积增长率达0.1%,新建、改建河湖生态护岸比例为9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5%。
通过实施河湖滨岸修复、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湿地保护、水源涵养区保护、水土保持“六大工程”,全市水域和湿地面积增长率达到0.18%,新建、改建河湖生态护岸比例达97%,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8%;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6.92%,城镇废污水达标处理率95%,南水北调输水河段水质稳定达标率100%。
然而,十几年前的徐州却不是这个样子。
再有差不多两个月时间,李玉亮的“奎河记忆”展览馆就将建成开放。馆内展示的,是江苏徐州市一条叫奎河的区域性河流,由“城市下水道”变为清水长廊的前世和今生。
而作为一名安徽淮北人,李玉亮要建这样一座体现徐州人20年节水治污过程的展览馆,多多少少会让人感到有些意外。
“从表面上看,‘奎河记忆’展示的似乎只是奎河这一条河流的治污情景,但它同时还是整个徐州城市水系治理过程的一个缩影。”李玉亮觉得,从环保和城市水生态文明需要的角度,他这个“局外人”更能理解和懂得徐州人致力于“九河七湖润彭城”城市水生态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奎河是上世纪80年代徐州市乃至淮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河流,因为其纵贯徐州主城区,实际上成了徐州市一条城市下水道。据80年代初期统计数据,徐州每天累计有超过8万余吨的各类污水排向奎河,氨氮最高含量超标80余倍,曾一度被国务院点名。李玉亮所在的奎河污水处理厂,最初就是为治理奎河而建也因奎河而得名。
从1993年开始,徐州痛下决心着手治理包括奎河在内的城市河道湖泊的污染问题。截断污水源,清理河道垃圾,引入补水源,实施长效管理机制等,每一项都是浩大工程。
1994年,淮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在奎河上投入运行。“收水量占到了主城区全部排水量的三成。17万吨出水量全部达到一级A标准。” 徐州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副处长范荣亮说,短短20年间,徐州主城区建成了污水处理厂11家,总的污水处理能力近百万吨。
1998年,主城区的污水管网全线建成;1999年,包括奎河在内,市区九条河道全部开始实施清淤。仅奎河不足7公里的城区段清理出的垃圾就超过了6万立方。
6月8日,太阳还没落山,家住欣欣路桥附近75岁的陈延军老汉,晚饭后一个人坐在奎河边的公园里看别人跳广场舞,“河边的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白天还有人在河里钓鱼,这要搁十年前,别说鱼了,人也给熏没了。”
20年间,徐州先后实施了对古黄河、荆马河、三八河、奎河等在内的19条市区骨干河道的水环境治理,市区河道水体流动能力由20万方/日提高到60万方/日,河道水环境质量提高了一个级次。
治理期间,他们还投巨资对煤炭塌陷地形成的九里湖、潘安湖、安国湖湿地等做了进一步修复;建成了骆马湖水源地及徐庄水厂,实施骆马湖水源地、小沿河水源地达标建设,在水源地保护上构建了“南有骆马湖、北有微山湖、内有地下水”的三水源供水,彻底扭转了依赖地下水的历史格局。
纵贯徐州城区的景观河古黄河。
河湖相连打通城市“水梗阻”
徐州自2013年开展国家级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紧扣水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目标、六大类22个指标体系、“两带三区”总体布局,实施完成90个具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3.5亿元,让一座传统的煤炭资源城市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
在徐州部分垂钓爱好者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15年8月在云龙湖上举办过一届垂钓大赛,一位钓友曾钓上来一条四斤左右的鲤鱼,有人认出那是微山湖里独有的四鼻孔鲤鱼。对于这条鱼“来历”的讨论结果,大家认为可能是沿京杭大运河经古黄河而来。
从徐州市的城区图上看,古黄河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玉带,由东北向西南穿城而过,而在这条“玉带”的两侧,分布着19条河流和7个主要的大湖泊。就像一条不规则的珍珠项链,那些湖泊则如散落的珍珠,点缀在城市的不同角落。
“主城区内的九条河流和七个主要湖泊,全部实现相通,这样既起到旱能补水,涝能排洪的作用,也能起到‘流水不腐’和‘唯有源头活水来’的作用。” 徐州市水利局水资源处副处长范荣亮将这样做比喻为打通了城市的“水梗阻”。
徐州市的水系以古黄河为分水岭,南部为奎睢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古黄河则作为一条独立的水系,通过河流与两大水系互相联通,丁万河便是其中之一。
丁万河全长12.5公里,流域面积达27.5平方公里,是徐州市重点打造的清水走廊之一。丁万河西起丁楼与故黄河相通,东至万寨与京杭大运河相连,可以说是一条小河连起了两条大河,原本由西向东流的丁万河,反过来成为从运河向古黄河乃至市区水系补水的重要河道。
“丁万河和奎河一样,没改造前也是一条城市排污河。” 徐州市鼓楼区农水局副书记闫志会称现在的丁万河则是城市水系补水的“功臣”。
经过两级翻水后,京杭大运河的水经丁万河进入丁楼净水厂。在这个日处理规模为40万吨的净水厂里,来自京杭运河的水经过“高锰酸钾预氧化+管道混合器+折板絮凝斜管沉淀”的净水工艺后,通过出水口引入黄河故道,这些水再经过古黄河的各个闸道分别流进包括奎河在内的市区9条骨干河流和主要湖泊,其中当然也包括国家5A级风景区云龙湖。
闫志会说,“源头净化、清水进城”是徐州的一项创新举措,“不仅实现了水体由浑变清,提高市区河道水环境质量,为市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优美的水基础的作用,也为市民也找回了乡愁,增强了居住徐州的幸福感、自豪感。”
打通“水梗阻”的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使得徐州城区古黄河与徐运新河、荆马河、三八河、奎河等19条市区骨干河道进行了连接,从而再与云龙湖、大龙湖等城市七大景观湖相通,真正实现了活水畅流、源头净化、清水进城,打造了一城碧水的“一水通全城”效果。
徐州云龙湖全景图。
科学管护让一泓清水“润彭城”
每天早上5点起,55岁的老孟便和同伴驾着船,在河面上的开始他们一天的保洁工作,“每隔一小时要划着船在500米的辖区内巡回清理一趟,水面上不能有飘浮物。”老孟说这是他们这些保洁员的基本职责。
而对于徐州市市区河道管理处的副处长胡方汉来讲,他的工作职责则是在包括古黄河、奎河、丁万河、荆马河、房亭河、如意河等在内的15条市区主要河道上巡查,“看看哪些河面的保洁质量不高、哪些涉河工程有问题”等监管工作。
河道管理最大的难点,因其流经辖区较多而造成的管理权限的条块分割。2013年徐州市正式起启动“水更清”行动计划,重点之一就是理顺了河道管理体制,明确了市、区两级对河道的管理范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徐州市的河道管理才走向正轨。
在古黄河城区20余公里河段的责任指示牌上,明确标注着管理负责人为徐州市市长周铁根。
徐州市也是江苏省最早实施“河长制”的城市之一。镇管河道镇长是“河长”,县管河道县长是“河长”,市管河道则市长是理所当然的“河长”责任人。
自2013年实施“河长制”至今,徐州市区内的七个主要湖泊水质稳定在Ⅲ类水体以上,九条河流中有六条河水质提升了一个级次。
“不仅全市1233条大沟级以上河道、72座中小型水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护责任范围,而且将村级河道纳入管理范围,总共14907条河道落实了‘河长’。河道规范化管护的六化管护模式也成为徐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一大特色。”胡汉方说,这也是徐州成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因素。
2014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徐州“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城市建设成果。而自2017年6月12日后,徐州又多了一个国家级“头衔”: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云龙湖、大龙湖、金龙湖、九龙湖……或许是因为历史上出过封建帝王的原故,徐州人喜欢用“龙”字来为城市的湖泊命名。在“外人”李玉亮看来,美丽的城市水体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地区乃至全国起到‘龙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