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消费金融还可以这么玩,51信用卡“与众不同”的背后

时间:2017-06-15 14:57:54    来源:中国网科学频道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在由小饭桌、凡卓资本主办的“2017中国金融创新创业峰会”上,51信用卡合伙人杨宇智代表公司参与活动并且对外演示了51信用卡是如何独辟消费金融新路径的。

  相比于其他消费金融参与主体而言,51信用卡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开辟了一条场景之外的消费金融模式,不是通过场景汇集用户需求,而是以信用卡金融生态为衔接,通过最集中的金融属性用户聚集来集中开发信贷、理财等消费金融产品。

  消费金融业务,资金、风控、场景三大要素

  随着监管的逐步深入,消费金融因为小额、分散、场景匹配以及提高普惠金融覆盖率等诸多好处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也逐步看到了消费金融的发展潜力。在消费金融领域,资金、风控、场景是长期持续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三大核心要素。

  具体而言,场景决定机构能够顺利进入市场,资金决定业务规模,风控决定业务能走多远。一般而言,场景化的消费金融业务是更好做的,因为风控规则、用户生态都比较可控,另外通过场景化表现的用户资金需求也比较刚性。

  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大多数消费金融业务都是首先依托于场景之中进行的。目前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和银行这两个主体是传统意义上的做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其业务类型大多是通过线下的消费商品进行场景化需求绑定。

  同时,在互联网化电商、数据和用户行为的迁徙下,很多线上的电商和交易平台也逐渐衍生出了消费金融业务,比如阿里小贷以及后来并入网商银行的花呗、借呗产品,京东的白条、金条等。另外,消费金融也早已成为互金的重要业务领域,比如国内做个人信用贷款撮合的宜人贷、51信用卡,一些分期类平台如分期乐等。

  场景不是唯一,消费金融存在另外一种入口

  可以说,电商场景是国内线上做消费金融业务的一个最初的市场参与者。在这个基础上,消费金融业务逐步从线上开始延伸到线下的各种消费场景,并且开始以标准化的产品模型对外输出。这也是为什么阿里花呗和京东白条在去年开始之后就一直提外部场景化。

  相比于阿里和京东为代表的线上+场景化的消费金融模式不同的是,51信用卡目前正在形成一种以个人信贷撮合模式为主要特点的线上信用+消费金融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没有绑定具体的消费场景,也没有做线下推广,而是以信用卡用户的账单和还款数据为基础,为这部分对资金使用和周转“高频”的用户提供个人信用借款服务。

  正如51信用卡合伙人杨宇智所言,“51信用卡和其他消费金融公司的关键差别所在,正是场景入口。”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51信用卡的消费金融模式,其实是正在建立一种传统的线下消费商品场景+消费金融模式,以及线上电商消费+消费金融模式以外的另一种入口。这种入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海量的信用卡用户账单,数据和借贷需求,并且积累的用户大多是围绕信用卡管理和开卡、还款等金融垂直属性更为直接的用户,因此在个人信贷撮合的产品表现上,比如51人品贷就没有消费场景限制,而是依据用户的信用表现,以智能化的iCredit大数据风控系统来为用户发放个人信用贷款。

  数据显示,目前51人品对应的借款标的人均借款金额仅2.5万元。上线两年时间,累计交易用户已突破400万,累计撮合成交金额超过200亿元,其违约率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当然,由于借款用户是资深的信用卡用户,并且是建立在51信用卡管家积累的海量“还款场景”之上的(所谓的还款场景是指51信用卡管家支持信用卡还款,并且将房贷、车贷、花呗、白条等各种账户都纳入了账户管理之中),以这个集中的还款刚需为驱动,逐步培育出了用户集群的线上个人借款需求。

  这种有非常集中的用户资金需求的信用卡用户,虽然没有直接的消费场景绑定,但是比通过消费场景来进行账单、信息、流水的个人信用评估而言,有直接信用卡活跃账单用户的51信用卡模式,可以更为灵活地为用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目前51信用卡业务涵盖负债管理、个人信贷、互联网理财三大板块,旗下拥有“51信用卡管家”、“51人品”、“给你花”、“51人品贷”四款核心APP,建成了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产业闭环,已拥有超亿优质用户,管理中国超35%的活跃信用卡账单,用户信用卡账单数接近10亿。2016年9-10月C轮融资近4亿美金,市场估值超100亿元,成为互联网金融科技独角兽。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