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件新闻引发了各界的关注:由美国奥斯卡奖的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及美国制片人协会、美国导演协会等单位,联合中国多家权威机构,由北京中视远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Direct Cinema Limited承办的中美制片人峰会即将在今年九月正式启动。今天我们专访到了这项活动的策划者:中视远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知名制片人王姝,听她讲讲幕后的故事。
近年来在巨大的商业利益促动之下,中国的民营电影公司加速了与好莱坞联姻的步伐,每一个中国电影人都清楚,只有在联合制作的基础上,学习和汲取好莱坞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不断的强大自身,才能掌握主动权,向全世界输出和渗透中国文化,实现更长远的商业价值。
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美制片人高峰会应运而生,作为该活动的策划人王姝在谈到中美合拍片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最缺少的其实是专业的制片人。”
2016第44届国际艾美奖颁奖晚宴
专业的制片人最缺?
作为国际艾美奖会员和电视制片委员会会员,王姝一直致力于中美影视文化交流的工作, 2004年,王姝成立了北京大象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拍摄了首部电影《飞》,讲述了一个关于理想主义的寓言:农民造飞机的故事。该片通过敏锐的视角和精良的制作一举获得了2006年电视电影百合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另一部电影《走四方》,又斩获了包括第九届中国数字电影百合奖、金鸡奖数字电影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内的众多奖项,让王姝在电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2012年,王姝创建的北京中视远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国电视》理事会合作,开启了境外影视考察项目,多次组织中国广电系统赴美国、香港、台湾等地的交流、考察、培训活动,包括参加国际艾美奖颁奖活动、北美最大的NAB影视设备展等。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中国影视幕后人才的专业素质,与好莱坞的差距正在缩小。
与美国广播学院院长夫妇
“根据我这些年的经验,中国在技术这方面并不差,比如做《熊出没》的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它们给国外做了很多大片的后期。而其他专业领域--导摄录美服化道,虽然和好莱坞有差距,但在个体上还是有很多学习和深造的渠道,跟国外团队合作的机会也非常多,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电影人的专业水平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唯独最重要的是缺乏优秀的制片人,中国制片人的整体素质不仅跟好莱坞差距巨大,我们更缺少交流和学习的渠道。”
在王姝看来,商业电影是一个由艺术与市场结合紧密的庞大系统工程,所以对电影项目的掌控者的要求非常高,而制片人的专业度就直接决定了电影的成败。“好莱坞一个合格的制片人参与电影创作的程度非常深,他要从整个项目前期的项目策划、找投资、组团队、选演员、排时间表,到制作过程中的监督每一个镜头的拍摄,直到后期的剪辑、音乐、报审,以及发行、推广、营销,甚至报奖等各方面,都需要他全盘掌握。但在国内,专业知识的匮乏,让我们的大部分制片人都不具备电影创作和项目驾驭的能力,这也导致在联合制作环节,我们的制片人的表现会很被动,因为专业性不够,显得底气不足,不能全面接替导演成为影视剧的灵魂人物,这也是合拍片为什么常在过程中失控的原因。所以中国影视业想要真正做到跟国际接轨,制片人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关键。”王姝说。
参观CBS拍摄基地
沟通技巧比简单植入更重要!
虽然中国拥有资本优势,但在联合制作中,真正能掌握主控权的还是不多,往往编剧、导演和制片人都是来自好莱坞。因为既然选择跟好莱坞合作,看中的便是其领先于人的讲故事的能力、技术手段。求好心切之下,自然是愿意遵守好莱坞的游戏规则。
中外合作的道路其实并不是想象的那般顺畅,很多时候参与到一部中外合作的电影里时,甚至有主导意愿强烈的投资方会强行加塞一些中国元素,导致观众丧失观影乐趣。中美合拍片的最高配置当算是《长城》,这部由好莱坞主导,中国导演和演员组成豪华班底的工业大片曾被寄予了厚望,但最后的票房与口碑都证明了,这是一次失败的实验,想要两边讨好,互相妥协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从根源上讲,中国和好莱坞本身的制作体系不同,电影工业化水平也有巨大差异,加上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使得联合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王姝说,在美国,一部电影从立项、到拍摄、到销售、再到分帐,是有一套十分严谨又完备的法律文本和程序的,但在中国,因为商业电影起步较晚,电影人往往容易冲动行事,而忽略了契约的重要性,没有对该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做更细节层面的法律约定,也没有预判潜在的或者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以致于进入实际操作过程中失控,这也是联合制作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
“部分人缺乏合作意识和契约精神,我们常常在同一个电影团队里,看到两帮人各行其事,好莱坞团队有他们的节奏,因为专业度高,他们的工作细分度和制作衔接流程都是非常精准和高效的,中国团队不适应,就按自己的方式来,这样很难实现相互配合和共同完成。”
此外,中国电影在预算和剧组日常支出上不够透明和严谨,直接导致拍摄过程中问题重重,大部分中国公司都只会做一些宏观数据,但恰恰是在这一点一滴的使用和控制上,才是我们跟好莱坞的差距。”参与过合拍片的王姝深有体会。
参观CBS拍摄基地
如何讲一个中美都懂的好故事?
除了流程和体系问题外,最要解决的还有故事:在中国收获零差评,并以6500万创下纪录片最高票房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于今年4月21日在北美上映,以非商业片的体量,获得了超过1500块屏幕大规模开画的成绩,而在此前的媒体和试映场的观众,大部分也都给予了好评,很多美国人赞叹,“没想到中国有这么美丽的山河和野生动物”。来自三个大洲五个国家的电影人用了三年的时间通力合作,使得这部电影成为合拍片中的优质典范。
在王姝看来,这样的成功其实一点也不意外:“中国故事,国际制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一方面,利用国际人才来帮助中国故事在海外落地,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吸取先进的电影生产管理和制作经验。对当下的中国来讲,相比纯商业片的合作,更具社会意义的自然题材电影,也许是中美合拍片一个更好的切入点。”
美国广播学院培训课程
中美制片人峰会解决最实际的问题!
创立中美制片人峰会,就旨在搭建一个中美制片人、制作人之间交流与学习的桥梁。此前,国内也有相关机构以电影节或电视节等形式在国外开展过类似的活动,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没有做到真正的交流,“虽然活动落地在海外,大部分活动的主办方和参与方却都是以中国人为主,缺少与国外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内容的安排上也流于表面和形式,参会人员远渡重洋却收获不多。但这一次,我们是联合了美国权威的组织机构一起主办。在内容的安排上,除了常规的主题宣讲、论坛和沙龙活动以外,还安排了丰富的境外媒体机构的参访,包括参观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与CBS、FOX、派拉蒙、华纳兄弟等国际知名大公司负责人零距离接触;亲临好莱坞大片的拍摄现场,与工作人员交流和学习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资源上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对中美制片人峰会所能起到的实效,我们是有信心的。”
参观Fox
“最终我是希望它能成为中美电影电视的一个交易平台。一方面做创意版权,一方面做完成片的引入和输出。”
王姝表示,未来中美制片人峰会将会建立这样的平台,第一是促进交流与合作,第二在这个平台基础上开展不定期的培训项目,包括制片人、编剧、导演、后期制作、特效化妆等。
有了最实际的学习机会,又能深入了解和沟通中美双方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和经验,一来一往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加深各自的学习和了解,而非单项输出,这样的交流内容无疑才会有实际意义的多。
王姝的信心还建立在此前她创办的《影人视界》杂志,作为制片人信息手册为国内影视从业人员搭建了资源对接的平台,在业内极具影响力。此次承办中美制片人峰会,将在此基础上,聚合中美产业链上的顶尖资源,最大化发挥平台作用,必将对行业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