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拂之际,我在闲暇之时读了格非的长篇小说《望春风》。
《望春风》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江南古村从建国前后到21世纪初(大约50年)的变迁,这个古村就是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儒里赵村”。
古时的儒里赵村是有着显赫历史的一方吉地,居住着的大都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社会动乱时期,这里依旧自给自足,民风淳朴。解放后,在土改、反右、大跃进、公社化、文革等运动中,儒里赵村凭着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和以血缘恩义为基底的村庄内在秩序,保证了各个家庭风平浪静、各安其命,有惊无险地渡过了这段特殊时期。文革结束后,乡镇工业发展逐步加快,儒里赵村的土地和灌溉水源被镇上的化工厂、造纸厂污染。不久后又迎来了改革开放,一半村民离开土地,在外谋生,而另一半则是赶着经济发展的大潮,忙着办厂、开店、个体经营。世纪末,儒里赵村被外来资本整个吞并,房屋被推倒,村民们搬到镇上的安置小区,村庄沦为无人问津的废墟……
而故事的主人公——赵伯渝从小就没有母亲的记忆,只能与在村中做算命先生的父亲相依为命。后来,主人公赵伯渝却谜一般地失去了父亲,并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窥得了事情的真相,一生漂泊、两处奔忙。年过半百时的他回到了已经成为一片野地的故乡后,便在这里重新过上了仿佛童年时候的生活……
从炊烟袅袅、风景如画的过去,到“为荒草和荆棘掩盖”、“远离市声,惟有死一般的寂静”的现在,赵伯渝回忆中这个消失的古村,也存在于当下中国好几代人的童年记忆里。建立一个家园,甚至是形成一个村庄,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积淀和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而毁掉一个村庄,不费吹灰之力,往往只需要一代人或是一瞬间……从儒里赵村的变迁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整个乡土中国的命运。
书的前一半,我都无法静下心来读下去,但在最后的一百页渐渐感受到了这部作品内在强大的力量。《望春风》做到了用文字来打败时间。我从书中看到了儒理赵村50余人浩浩荡荡的生活轨迹;我能体会到虎平扛着“水龙”在大夏天里光着膀子踏着飞尘去救火时急迫又想逞当英雄的心情;也能触摸到王曼卿结实的臀和平滑的肚子;又能闻到礼平辗转在女人身下仍旧掩盖不住的颓唐落寞;还能感受到主人公赵伯渝和春琴已过不惑之年初次交合的悸动惊心;更能摸索出“好死”和“赖活”中间连着的一根叫作“命运”的线!
格非写得却是妙!他越是用嘴真实的语言描写乡村,就越能展现出最丰富的意蕴和他对死亡、对历史等问题的思考。故乡是怎么“死”去的?格非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但也没有刻意去批判。他希望这部作品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其中一种安静的内涵。
但我们也应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故乡真的会“死”吗?都说乡村是人类精神永恒的故乡。如果真的有一天,每一个村庄的废墟上都建立起一座座工业化的城镇,或是冒着黑烟的工厂,那么这一代中国人是不是真的将永远无法回到,那个在自己记忆当中像世外桃源一样的故乡了吗?回到那个炊烟袅袅、淳朴宁静的故乡了吗?那时的我们,又会是怎样的呢?
本书入选了"2016中国好书"候选图书。想知道哪些图书最终入选“2016中国好书”,敬请关注4月23日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由手机阅读品牌掌阅独家冠名的“2016中国好书”颁奖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