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大多会有这样的感觉:说起来好像自己工资挺高,可一旦操办起什么事情来,就左支右绌,入不敷出。
在八十年代中期有个热词叫做“万元户”,指整个家庭大概有万元的资产就非常厉害了,等同于今天大家常说的“土豪”;如果现在说谁家是“万元户”的话,那肯定是对其贫穷的讽刺了。因为当今一个两夫妻都工作的非常普通的家庭,月收入就基本能过万;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在城市里打工月入过万的也是一抓一大把。
如此看来,现在大家的收入水平非常高,难道每个人都过上了“土豪”般的幸福生活了?且慢,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一起来看几组数据资料。
收入的高低还得看物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86年全国人均工资标准是1329元一年,平均到每个月的收入是110.7元。而2017年的今天,我们仅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底,上海市的平均工资标准是6378元。可是,1986年公布的一斤大米的价格是0.06元一斤,110.7元的月工资可以购买大米1845斤,而现在商务部公布的大米价格行情数据,最近一年之内的平均价格是3.5元一斤,6378元可以购买大米1822斤。也就是说,虽然从数字上看工资较三十年前涨了57倍,但其实真正的购买力还比不上1986年的时候,而这还只是以购买大米为例。

还要考虑当时的货币供应量。这个概念简单说,就是从1986年到2016年的30年间,我们的人民银行到底发了多少钱?根据Wind数据库的资料显示,在1986年年底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为6720.9亿元,而到了2016年12月,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是155万亿,两者相差了230倍还多,所以姑且让我们用一个较为粗糙的方式,计算得出三十年前平均工资的110.7元在社会财富中的分量相当于现在的25472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至少需要一个月赚上两万多,才能和我们父辈三十年前的平均工资相提并论。
以上仅仅是从两个指标数据上来分析得出的结论,我们再从实际的生活出发。三十年前,国家分配工作,结婚可以分配婚房,虽然可能不大,至少有个安身之所;现在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到了不吃不喝四五十年才能买的起,即使不买房,租房住价格随着房价水涨船高同样让人头疼。同样在三十年前基本上看病走的都是公费医疗,虽然医疗水平不高,但是至少看病的家庭负担并不高,基本上看病不用花钱,但是现在随便看个感冒发烧至少要花好几百。
所以,一边是并没有什么提高的收入水平,一边是原本不花钱的地方要花钱了,还要花很多很多……并且,随着市场的开放,各式各样的商品出现、涌入,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普遍比从前更高。此消彼长带来的结果就是幸福指数下降,明明年入十几万,生活却仍旧疲于奔命,捉襟见肘。于是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年代,多少人都被“我工资很高”、“我工资不错”的梦给迷惑。

互联网理财平台钱内助认为:三十前,我们依靠勤劳致富;而现在,你的选择大于你的努力。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学会利用财富创造财富,才能离未来更近。这也是我们钱内助的理念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