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9月19日消息(记者田彤 贾铁生 通讯员张平媛)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统一;申请发明专利135项(含国际发明专利6项),获得授权62项;近11年在中国申请的内燃机燃烧发明专利统计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九……这些夺人眼球的数字均属于一家将于2017年底筹资成立的高新技术公司——大工发动机科技有限公司,9月17日,该团队代表大连理工大学斩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打造“亮点”,破解环保困境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及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传统发动机技术在现有燃烧模式下,可优化的空间有限。终极发动机项目团队负责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田华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内燃机作为汽车和船舶领域主流动力机械的地位不可动摇,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问题以及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传统发动机在固有模式下难以产生较大的突破。因此,终极发动机应运而生。
针对这种现状,团队以技术创新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号召,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结合传统柴油机与汽油机各自优点,提出新型射流控制压缩着火燃烧方式,实现了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统一,并且基于驱动—制动全工况范围内优化内燃机性能的思想,开发了多模式运行技术,实现发动机二冲程与四冲程模式的灵活切换的目的。
“致力内燃机事业的发展,争取早日实现自主产品的国际领先地位,秉承工匠精神,让中国内燃机之火燎原五洲。” 这是田华和他的小伙伴们一直保有的信念。终极发动机是一种高效清洁的预混合压燃发动机,通过JCCI燃烧方式,实现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统一。同时,基于全工况范围内优化内燃机性能的思想,采用多模式控制策略,使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灵活切换,实现二冲程与四冲程模式的统一。
攻克“难点”,研发核心技术
着火相位的控制一直是发动机研发的技术难点,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创新,终极发动机团队研发了一系列新型高性能、低排放发动机技术,包括JCCI技术、多模式运行技术和高扰动喷射技术。
射流控制预混合压缩着火(JCCI)技术是项目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将柴油机与汽油机优点合二为一,团队核心成员、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礼博对此如数家珍:与传统柴油机相比热效率提高9%,NOx降低90%,PM排放降低90%,CO2排放降低15%;与传统汽油机相比,热效率提高19%,NOx降低80%,CO2排放降低30%。目前,该系统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团队已开发出了国际上第一台柴/汽油机原理样机和预混合压燃工程样机。
项目还拥有多模式运行控制策略和高扰动喷射系统等核心技术。据田华介绍,以某2.1L V6的多模式发动机为例,变冲程技术实现动力性提高90%,CO2排放减少30%。且随着法规明确要求重载卡车、大型客车必须加装辅助制动技术,多模式运行及全可变气门驱动系统的开发势在必行。
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扰动喷射系统技术处于成熟应用阶段,已应用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日本五十铃公司等国内外多家单位的发动机产品上。在某中速柴油机上采用高扰动喷射系统的实验结果显示,E3循环工况的NOx排放降低15%,各工况油耗率平均降低4%。
解决“盲点”,诠释创业本真
CEO田华,大连理工博士研究生,曾主管和参与长安、宝马、福特等国内外汽车厂商多款发动机的研发项目;CTO礼博,大连理工硕博连读,曾参与国家工信部多个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主攻方向为柴油预混合压燃发动机模拟及试验研究;COO林琳,大连理工博士研究生,曾负责和参与大橡塑项目化改革企业咨询等各类企业咨询;COO于聪,大连理工本科生,曾获辽宁省创新创业年会优秀展示项目和我最喜爱的项目奖项……
终极发动机的核心成员均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在读学生,这支本土创业团队格外“抱团”,风格稳健。是什么让他们凝结到一块儿,除了本身的兴趣,还得益于大连理工大学和创新创业学院(原创新实验学院)这个天然的平台。
面对这个大家庭,田华充满感情,他说,我们能收获一些成绩,和学院和学校给予的软硬件支持密不可分。尤其是前辈的引领和指导,没有指导教师、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隆武强和相关教授多年积累的成果,就没有“终极发动机”的厚积薄发。“让中国智造领跑世界”,是隆教授一直的梦想和追求,项目的成功运行是对他多年指导的最好回馈。
帮助更多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年轻“创客”们解决“盲点”,团队指导教师之一、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冯林教授表示,学校组织具有创业计划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企业了解运营模式,同时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课堂教育+体验实习+创业实战”的创意创新创业相融合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