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试点公益诉讼保护蓝天碧水 66家污染企业被关停整治

时间:2017-09-19 11:14:09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从试点到全面实施,公益诉讼如今已经走过两年多的时光。昨天,市检察院交出了一份“公益答卷”:共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17件;促使380余亩耕地复垦;关停和整治环境污染企业66家……

  案件线索覆盖所有授权领域

  2015年7月,本市检察机关开始试点公益诉讼,本市也是13个试点省份中唯一的直辖市。

  市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高保京介绍,从公益诉讼在本市“生根”那一刻,本市检察机关便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治霾、治水、治垃圾等热点难点问题,运用公益诉讼主打“生态保护牌”,部署开展了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等专项活动。

  两年来,本市检察机关共在履行职责中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17件,覆盖所有授权领域;共办理诉前程序案件73件,提起公益诉讼案件17件——促使380余亩耕地复垦,关停和整治环境污染企业66家,保护和收回国家所有资产和权益价值886万元,累计要求民事公益诉讼被告承担修复环境费用近1000万元……

  多部门联手织下“环保网”

  检察机关还联手相关单位,一起织下一张“环保大网”,如与市法制办、环保、规土、住建、食药监、园林绿化、水务等行政部门开展常态化沟通,作到沟通协调在先、检察建议在先,督促行政机关自我纠错,主动履职,并通过个案办理发挥以点带面效应,推动行政机关查找问题根源,促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探索形成诉前程序为主导、提起诉讼为后盾的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格局。

  此外,检察机关还主动与中华环保联合会等环保公益组织加强对接,建立线索共享机制,共收到公益组织移送的线索10件,有效拓宽了案源;与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损害评估鉴定中心等权威鉴定机构建立协作机制,通过鉴定明确环境污染范围和修复费用;对可能转移财产逃避法律责任的案件,协调法院启动诉讼保全,确保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得到实际执行;发现构成刑事案件的,及时移送线索,并协调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执法总队予以抓捕追责。

  “通过多元主体发力、多种责任落实到位,为公共利益提供最大保护。”高保京总结说。

  空气、水源成关键词

  “空气、水源、森林、土地、文化、食品等都列入了本市公益诉讼的关键词之列。”高保京介绍,如密云、延庆、海淀区检察院加强水源地保护,督促市水务局对密云水库、官厅水库、京密引水渠“两库一渠”周边长期存在的系列违法水事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平谷、怀柔、门头沟等5个区检察院聚焦森林资源保护,督促园林绿化行政机关治理被毁林地,补种树木千余株;昌平区检察院等强化土地资源保护,共向国土部门发出检察建议12件,恢复基本农田数十亩,拆除违法建设近万平方米;通州区检察院向区文委发出检察建议,促进全区启动相关程序切实保护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此外,本市检察机关积极落实首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部署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监督活动,共向环保、城管、住建委等行政机关发出15件检察建议。今年6月底,市检四分院提起本市首例大气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目前,法院已经正式受理。

  高保京透露,下一步,检察机关将加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力度,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突出问题歼灭战。同时,突出办理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公益诉讼案件,更好保障首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