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山区造林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时间:2017-08-17 10:18:33    来源:京郊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本报讯(记者刘菲菲)记者日前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17年来,本市共完成造林营林742万亩。不仅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全市五大风沙危害区也得到了彻底治理,当地农民实现了致富增收。

  17年前,2000年春天,8次强沙尘暴和4次扬沙天气横扫包括京津冀在内的15个省(市、区)。正是从那时开始,本市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区县开始了一场人与沙的艰苦搏斗。

  延庆,是抵御风沙入京的第一道“屏障”。谈起当年工程建设情况,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王淑琴语气中流露出一种自豪。延庆荒山以石质阳坡为主,种植条件差,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每年春季,几十支专业施工队浩浩荡荡开进山里,一干就是3个多月。铁锹、洋镐、钢钎是基本工具;峭壁凿坑、管道回土、网兜运苗、缆车运苗、高山引水,是常用办法;马来西亚的棕榈生态垫、日本的营林技术是秘密武器。如今,延庆绵延50公里的北山坡早已绿意盎然,一棵棵树苗犹如一个个戍边的战士,日夜阻挡着大漠风沙。

  据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共完成造林营林690万亩,植树1.5亿株。2000年至2002年,北京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均在13天以上,10年后的2012年只有2天,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日数由2000年的177天提高到2012年的281天。

  荒山绿了,风沙停了,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主任胡俊说,治沙不落在产业上,不跟百姓利益联系上,成果就会打折扣。京津风沙源工程瞄准了休闲旅游、绿色种植养殖和特色林果三大产业,让当地百姓得到了真实惠,形成了治沙造林的长效机制。

  镇罗营是平谷区最北边的一个镇。离市区虽远,但慕名而来的城里人却络绎不绝。该镇林业站老站长杨永军感叹:“这红火的日子在1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由于该镇地处偏远,山荒岭秃,经济发展缓慢,乡亲们的收入一直上不去。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开展后,镇罗营的山头儿绿了,就连最陡峭的杨家台水库北山,也种满了树。结合红肖梨、山楂、板栗等经济林,村民借势发展民俗旅游和休闲采摘,一些农户还在林下种上了猪苓等高附加值林下经济产品。

  据了解,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已于2013年启动,新增了大兴区,目前已完成造林营林52万余亩。与一期相比,二期工程更注重提升森林质量,全面启动了全市低效林改造工程,将使本市山区造林营林实现量增到提质的转变。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