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本市推生物农膜解白色污染难题

时间:2017-08-10 09:59:46    来源:京郊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本报讯(记者刘菲菲)京郊农田里,有一种“白色垃圾”——塑料农膜,成了难以破解的难题。记者日前从市农业环监站获悉,近两年来,本市在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开设试验田,遴选适应本市自然环境的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对8种不同品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进行玉米覆膜栽培试验,目前已筛选出两种降解速率快、具有较好适应性和推广型的农膜,明年将扩大试用范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引进了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农膜可是帮了大忙,就像给土地穿上了棉衣,能改善土壤温度、湿度,延长农作物的生长季,促进增收。”说起农膜,密云河南寨镇农民张振玉并不陌生,由于使用了这项技术,玉米产量显著提高。

  如此好用的技术,自然受到农民欢迎。农业部门统计显示,北京是我国北方地区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较早、发展速度较快、栽培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之一。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在玉米、花生生产上广泛应用。截至2015年,北京地膜使用量已达到2663吨,覆膜面积达到1.4万公顷。越铺越多的塑料农膜,在回收时却遇到了麻烦。

  “现在人工成本这么高,谁会雇人去回收这没有经济价值的废弃农膜?”不少农民面对农膜回收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持这一观点。的确,农膜经过长期风吹雨淋,破碎后被吹得到处都是,还有些埋在土里的农膜碎片,像棉絮一样密密实实地裹在作物根系中间,很难捡拾。即便费心费力地捡回来,也往往因为没有后续回收处理,再次成为破坏环境的垃圾。

  市农业环监站专家表示,这些百年不腐烂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会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微生物的活力,造成土壤板结,还会阻碍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同时,农膜中的增塑剂在土壤中挥发,还会对农作物造成毒害,阻碍作物体内叶绿素合成,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面对农膜“白色污染”,一些地方专门成立了回收公司。虽然这些方法都在减少农膜残留,但由于成本和推广难度等,不能“治本”。

  明年,本市将扩大试验面积和范围,在花生和设施大棚蔬菜上进行测试,最终有望在京津冀地区推广,让这些由薯粉等材料制成的可自然降解农膜,从源头上解决农田里“白色污染”。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