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本地资讯>正文

老照片 老南充 老故事 摄影家图说南充

时间:2014-12-08 10:46:02    来源:南充晚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001-008.jpg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南充模范街 谢奇供图

    嘉陵江边消失的轮渡、昔日的模范街……一张张老照片,再现了南充人远逝的生活,再现了南充城市的变迁。6日,南充,摄影家谢奇做客“嘉陵江大讲堂”,举行“世纪图说南充” 专题讲座,讲述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摄影50年 记录南充城、南充人

  年过70旬的谢奇,从事摄影工作50年,在南充日报社当新闻记者的他用镜头记录南充人、 南充城。当天,在讲座现场展出的百幅老照片是他从几千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每一张照片都记录了时代,如《抗洪抢险模范连》、《模范街旧景》、《嘉陵江纤夫》等。

  在讲座现场,谢奇告诉大家,没有摄像的时代,大家对历史的了解,往往从传说、文字、绘画等艺术中获知,而摄像技术的发明,使人们了解历史更加逼真。“摄影是瞬间艺术,能否抓住最精彩的瞬间, 这很关键。”谢奇说,作为一名摄影家,他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历史的呈现, 每一张照片都有一段远去的故事。

拍嘉陵江纤夫 同吃同住一个月

  在讲座现场, 谢奇还讲述了他拍摄照片的故事。早年,他拍摄嘉陵江纤夫, 与纤夫同吃同住一个月,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最终才拍下震撼人心的摄影作品《嘉陵江纤夫》;而白塔嘉陵江大桥修建之时, 他前去采访,看到两名女民兵持枪护桥,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他瞬间按下了快门。

  “当年照片上的年轻女民兵仍然健在, 这就是一个时代历史的记录啊!” 谢奇说, 1972年3月1日,南充白塔嘉陵江大桥开建,1975年7月1日通车,这是南充城市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嘉陵江上建起了上中坝大桥和下中坝大桥, 但白塔嘉陵江大桥仍发挥着联系嘉陵江两岸的交通功能, 在老南充人的心中,大桥是一代人的记忆。

相关新闻:嘉陵江轮渡 远去的风景

  在当天展出的一张珍贵老照片中, 一组拍摄于1974年的《南充中渡口嘉陵江轮渡》 让不少老南充人感到亲切。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南充嘉陵江上没有桥。因此,载货载人还离不得小木船。沿江一带的水码头, 如中渡口、上渡口、邬家巷、靖江楼、龙王井等地, 停靠的船只虽多,但普遍船体偏小,只能载客三四十人, 人们通常称它为过河船。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嘉陵江上有了机动客轮(老百姓称“火箭筏子”),这为两岸往来的乘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由汽轮船与客船组合的轮渡,载客可达近百人。在中渡口码头, 人们乘坐江边的渡船可到江东的龙门、原丝二厂、青居等地,船舱还备有救生圈(衣)等安全保护设备。到了1975年7月1日,白塔嘉陵江大桥通车, 中渡口的火箭筏子才结束历史使命。

  “如今嘉陵江上轮渡已消失了, 但它是我们一段生活的记忆。”观看摄影展的市民王均国感慨万千。 拍摄者谢奇告诉记者, 他回家或是采访,常乘坐轮渡,看到码头上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他便拍了很多关于轮渡的照片,记录下了这一段历史。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