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政府公布《四川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我省将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并全面放开除成都市外其余市州的城镇落户限制。
户籍改革到底能给户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南充人带来什么实惠?南充人又该怎样成为大城市人?今天,南充新闻网小编教你如何落户大城市。(参与讨论请猛戳)
南充推进新一轮“户改” 顺庆区试点居住证制度
根据,消息,南充将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
南充户籍制度改革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能放开的放开,该控制的控制。就南充来说,各县(市、区)包括建制镇和县城全面放开,实行零门槛,只要有意愿、想落户,有合法稳定的住所(包括租房),都可以落户。对南充市主城区,只要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直系亲属,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二是创新人口管理,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意味着将不再区分农村娃与城市娃,打破了几十年来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三是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农业转移人口的农村财产权益。
我市农民工市民化人均公共成本近6万元,如按全市已进城43.6万转移人口计算,总计需投入约260亿元。虽然是一个渐进式投入的过程,但总量较大,还需政府在就业培训、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市场分担机制。同时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农村的土地等产权自由流动起来,这样就可以分担他们在城市生活所要支付的一部分成本。
目前我市的进城落户已全面放开,基本实现“零门槛”,居住证制度也在顺庆区先行进行试点。
小编教你如何成为“省城人”
据介绍,目前落户成都有购房入户、人才引进入户、投靠入户等方式。而此次改革,提出成都将探索建立居住证积分入户的方式,达到积分入户标准的外地来蓉人员可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根据四川省优先转户进城政策,在成都打工和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和农村籍士兵。想要入户成都的小伙伴赶紧看过来,入户成都需要哪些条件?
目前,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经实行居住证入户政策,而三地的入户政策中对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的加分最多,最容易到达入户需要的标准。其中上海市博士生可加100分,广州市中级职称可加60分,深圳市则对外来务工人员具有一定的倾斜。
户籍改革,不只是告别“农业户口”
只有实现了均等化,各地户口的“身价”才不会天差地别,人们才不会再为弄个大城市户籍而不择手段,而大城市也不会有那么大的人口流入压力。只有户籍还原为一个人口登记管理的手段,才不用承载这么多不能承受之重。
取消农业和“非农”户口的分野,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是国外管理人口的普遍做法,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迁徙的权利,也是我们一直呼吁的户籍改革所要实现的愿景之一。但是,看起来目的明确、近在咫尺的改革愿景,要真正实现并推广,却并非易事。尤其在一些大城市,每前进一步都步履维艰,且伴随巨大争议。
其实,在一些省份和很多二线城市,户籍政策早已松动。但普通打工者的落户热情并不高,个别地方还出现农村户口重新吃香的现象。说白了,户籍只是一张纸、一张卡而已,工本费不超过20块钱。真正值钱的,是附着其上的各种权利、保障和社会福利。如果不带上述这些东西,那户籍就没多大意思。如果只给户口,而不用承担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责任,或者这些服务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又能吸引来更多人才和资源,那城市管理者当然不介意放开户籍。问题是,只想坐收人口流动的好处而不愿承担责任,这样的“好事”不可能常有。
此外,中国太大了,发展也不平均,尤其是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还很大。这就决定了同样是户口,含金量大不相同。一个北京户口有多值钱?很多买卖户口的真实案例,已经给它明码标价,并且,到了用的时候就会知道,它确实“物有所值”。不管是就业、就医,还是子女上学、退休养老,有没有户口差别很大。哪怕是登记结婚、办个护照,没有本地户籍也费老了劲。最近的报道称,个别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是本地户籍的,适用缓刑的要大大少于本地户籍的。户籍制造的分野,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而且有扩大之势。户籍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社保、用工等各项改革的瓶颈。
彻底废除户籍壁垒,以登记制代替户籍制,是户籍改革一个最理想的选项。但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彻底放开户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中,虽不排除有出于地方利益的考量,但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也确是最现实的问题,类似的担忧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户籍改革,也不是给一个城市户口就完了。关键还要实现人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还要以公民权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前提。只有实现了均等化,各地户口的“身价”才不会天差地别,人们才不会再为弄个大城市户籍而不择手段,而大城市也不会有那么大的人口流入压力。说到底,只有户籍还原为一个人口登记管理的手段,才不用承载这么多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