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政府发布《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我市在建设分级诊疗制度的同时,将加大医保政策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比例,拉开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和省、市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未履行相关登记和转诊转院手续的患者,医保和新农合基金不予报销。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首诊在基层
据了解,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实现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其中,基层首诊是指当参保(参合)人员住院就医时,就近选择居住地或发病时地域所在的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就医;双向转诊则是指下级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以及从上级医疗机构向下级医疗机构转诊。
根据《意见》,参保(参合)人员在市内住院就医时,应遵循“当地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市内三甲综合医疗机构、市外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程序,在同等级内可自主选择首诊和转诊医疗机构。当参保(参合)人员在市外住院就医时,也应遵循“当地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程序。不过,65岁以上老年人、0至6岁的婴幼儿、重度残疾人、重症精神病人,可以按照“就近就医”原则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昨日,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是危重、急症患者,首诊的医院不受限制,按“就近、就急”的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另外,如患者曾因某种疾病住院治疗,再次因该种疾病复查、住院治疗时,可以不办理转诊转院手续。
按照《意见》要求,今年底,全市8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实现与县(市、区)和市、省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到2015年底,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实现与县(市、区)和市、省级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县域内就诊率逐步提高,力争到2015年达到90%左右。
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 拉开报销差距
记者同时从市卫生局了解到,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医保政策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倾斜力度,严格执行省政府相关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门诊统筹、住院报销比例,拉开县级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与省、市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差距。
为了使分级诊疗制度切实有效推行,《意见》强调,对于未履行相关登记和转诊转院手续的患者,医保和新农合基金将不予报销。
我市实施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后,各级首诊定点医疗卫生机构要负责辖区内患者住院首诊治疗,书面告知分级诊疗政策,对不遵循分级诊疗制度的住院者,由患者或其家属签订个人承担所有医疗费用的承诺书。
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患者如果要从基层医疗机构转移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程序并不复杂,只需由医疗机构出具《四川省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单》,经医疗机构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印章后转院治疗。如果是在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就医需转院治疗时,需要由医疗机构出具《四川省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单》,经主治医生签字、医疗机构的医保部门盖章后即可进行转院治疗。
相关新闻
小病扎堆大医院 排队1小时看病5分钟
昨日早晨7时许,记者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两家三甲医院看到,虽然上班时间未到,但两家医院的挂号大厅已是人山人海,大量的病人等待挂号就医。
医院的火爆,带来的是病人的长时间等待。一名来自仪陇县马鞍镇的患者想挂眼科的号,但每个窗口前都排起了数十人的长队。他无奈地说:“很多病人经常是排队1小时、看病5分钟,甚至会遇到排到自己时却没有号的情况。”
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22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013年这22家医院总诊疗人次为764万,其中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心医院的诊疗人次约占40%。
“目前我市确实存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情况,即大医院忙不过来,小医院却较为冷清。”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大医院,一方面,很多病人排队需要1个小时以上,延误了诊治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病人太多,医生为了照顾到更多的病人,可能会压缩每位病人的诊治时间,这也不利于医生精确判断病情和施药。
根据行业标准,医生对一名病人进行病情检查判断需要30分钟,以,工作8小时为例,一名医生,只能看16个病人。但实际情况是,我市一些大型医院的专家,每天的门诊病人远远不止16人,超过100人的情况并不少见。
对此,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我市出台的《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将很好地缓解这一情形。建立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让病人分散到合适的医院就诊,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和诊治。比如,一些重病、大病可以到大医院就医,而一些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在普通医院就可以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