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清澈见底,治理后的小中河呈现一派新景象。日前,记者来到小中河顺义区南法信段发现,这条曾经位列黑臭水体名单的河流,现在已经还清,景色宜人。
村民张英群住在东海洪村,现在,她早晨经常会来小中河畔和街坊一起健身。“以往河西岸都是企业工厂,污水直接排到河里,远远地就能闻到臭味。”张英群说。
小中河流经南法信5个村,长达近5公里,因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入河,这条河变成了臭水河,沿线居民的抱怨声不绝于耳。为了还居民一个绿色的生活环境,南法信镇通过治理河道周边卫生,封堵排污口,使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对小中河南法信段14个大的排污口进行治理,同时建设了6个拦水堰。对于企业偷排的15个小排污口也逐一进行排查封堵。”小中河副总河长陈善真说,随着治污的逐步开展,小中河的水慢慢地清澈起来。
鲁相军是南法信镇河道维护管理队队长,队伍成立1个多月来,他每天都和工作人员一起管护河岸,清理垃圾。“我刚来时,两旁步道上到处是泥土杂草,每逢下雨,泥水裹着垃圾流进河里。”鲁相军说,为实现小中河“水清、岸绿、安全、宜人”这一目标,南法信成立了河道维护管理队,维护河岸环境。
每天检查冲刷步道,捡拾步道垃圾,打捞河道垃圾……渐渐地,来这里遛弯儿的人多了,河道里还多了新生的小鱼。“水质好了鱼才会回来。”鲁队长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他工作起来更带劲了。如今,沿线五村均成立了巡查队,齐心协力维护小中河的生态环境。
河水清澈见底,还有小鱼儿嬉戏;河边绿植遍布,种上了柳树、菖蒲、芦苇等多种植物,放置了山石,搭建了护栏,变成了纳凉游玩的好去处。“我们安装了排污口控制闸,进行截污处理,并对上游2600多米河道内的淤泥进行清理。”顺义区水务工程建设指挥中心副主任王新刚说,完成截污后,河道里还新建了生态净水坝,将碎石裹上生物制剂,码放到水里,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小中河治理是顺义治理黑臭水体的一个缩影。今年,顺义启动治理黑臭河道11条,已修建高效生物骨料净化床78座,修建生态边坡2万余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49.3万平方米,河道清淤近80万立方米,总投资2.8亿余元。顺义通过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恢复水体生态功能,达到水态自然健康,提高河道的生态景观效果,实现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 高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