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地图凸显四大关键词
“公平”、“均衡”、“共享”、“个性”这4个词或许最能提炼过去5年首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北京市教委“纵横交错”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辐射范围;借助高校力量参与中小学发展;打破优质校的“门第界限”让薄弱地区、学校的学生不再望尘莫及;创新中高考招生方式更富人性化、个性化地选拔人才……这让首都教育更加有温度。
关键词公平 家门口就有好学校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要求,2015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对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坚持以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杠杆,精心绘制北京教育新地图。
一是横向联手增加优质资源。通过对外引进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整合区域教育资源,采取“学区制”“一校多址”“教育集团”“教育集群”等方式,实现增量推进,存量盘活,拉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二是纵向贯通培育优质资源。通过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等方式,纵向拓展入学新通道,提速普通校成长为新优质校的进程。从2016年开始,每年设立市级财政资金4400万,支持和引导全市各区通过学区制、九年一贯制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2014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取消“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首次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入学服务系统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权限进行查询和监控,各区县公布学校的服务片区,做到每一个孩子和每一所学校公开透明。2016年建立一般公办初中进入优质高中机会查询系统,让学生及家长明确知晓升入优质高中机会。全市使用统一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全程记录每名学生的入学途径。严格入学工作纪律,坚决杜绝“以钱择校”“以分择生”“以权入学”等不良行为。持续提高就近入学比例,2016年全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94.50%,初中90.68%。建立证明证件材料联合审核机制,依法保障符合条件的非京籍儿童入学。
关键词共享 “高参小”助力基础教育发展
从2014年新学期起,全市百万中小学生有计划地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所有中小学把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实践学习列入课时计划,时间不少于全部学时的10%。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施课外活动计划,从下午3点半到5点,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开展体育、艺术、科技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和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城区学生学农和郊区学生游学项目,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统筹在京高校、各级教科研部门、民办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种优质资源,支持中小学特色发展,使一批尚有发展潜力、百姓身边的学校迅速发展起来。实施高校办附中附小项目,通过深度合作、共享资源,26所高校对口支持56所附中附小建设,发挥教科研专业引领作用,市、区教科研部门对口支持41所中小学发展,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到全市11个区105所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
关键词均衡 优质高中“放低”门槛
2015年起开展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工作,优质高中部分招生计划和市级统筹招生计划实行分配到初中校,“名额分配”比例从2014年的30%提高到2016年的50%,且进一步向一般初中倾斜。从2016年起,在城六区开展“1+3”培养试验,在一般校初一年级结束后,提前给予当年就近入学的学生一次升入优质高中的选择机会,即学生在初二年级结束后进人实验学校,在实验学校连续完成初三及高中共四年学习。通过创新系列中招新政机制,强化统筹,大幅增加了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通道,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多元、适合的选择途径,让更多的学生有实际获得感,以此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和选择家门口的普通学校,就近完成义务教育。
关键词个性 新中高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6年4月,出台了《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方案,新中考将于2018年“大变脸”,新中考方案在考试科目和分值设置上做了大胆改革,为考生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促进考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新高考从2020年实行“3+3”新模式,取消文理科。增设学业水平考试,从2017年起,高一学生将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要求13门科目都要合格。从2020年起,综合素质评价将纳入高校录取,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参考。(文字整理/北京晨报记者 刘佳)